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917|回復: 46

[礼仪交流] 華夏傳統【節日 禮儀 服飾】之復興計畫 [電子書匯總]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8 22: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電子書下載 地址一 地址二【民族传统礼仪复兴计划】
用实际行动重建礼仪之邦!——民族传统礼仪复兴计划
祭礼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汉民族传统礼仪“祭礼”操作方案
精简公祭,创立国祭——华夏祭礼复兴之“公祭”方案
成人禮 -冠(笄)之礼
冠者礼之始也——汉民族成人礼“冠(笄)之礼”操作方案
【成人礼通俗版】冠礼——顶天立地,从头开始
【成人礼通俗版】笄礼——成长的美丽与责任
射礼
汉民族传统礼仪“射礼”操作方案
婚礼
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汉民族传统婚礼复兴方案
出生礼
礼仪复兴之新“出生礼”操作方案(含诞生、三朝、满月、百日、周岁)
投壶之礼
雅歌投壶、射之细也——“投壶之礼”操作方案
宴饮礼
钟鸣鼎食、郁郁人文——华夏宴饮礼操作方案
民族传统礼仪复兴计划启动子项目——汉民族民间歌舞传统复兴

【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
让民族传统节日在实践中复兴!——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
華夏傳統主要節日列表
春节
正月飞雪庭燎光,元夕笙动春未央——华夏新年
正月庭燎映雪光,元夕笙动春未央——华夏传统新年(丁亥修订版)
“大春节”复兴构想及复兴实践方案
天穿节 夏历正月二十
【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系列方案之天穿节
填仓节 夏历正月二十五
【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系列方案之填仓节
正月晦 夏历正月晦日(最后一日)
【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系列方案之正月晦
中和节 夏历二月初一
【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系列方案之中和节
春龙节(二月二龙抬头) 夏历二月初二
【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系列方案之春龙节(二月二龙抬头)
花朝节 夏历二月十五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汉民族传统节日“花朝节”复兴方案
春分节 夏历春分日
【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系列方案之春分节(春社)
上巳节 夏历三月初三
三月羽觞沙头渡,上巳桃花泊春坞——上巳节
佩兰祓禊,曲水流觞——追寻远去的上巳女儿节
清明节 夏历清明日
听风听雨过清明——华夏传统节日寒食、清明节复兴方案
浴佛节 夏历四月初八
【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系列方案之浴佛节
立夏节 夏历立夏日
【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系列方案之立夏节
端午节 夏历五月初五
五月榴花满晴川,端阳日里浴芳兰——端午节复兴倡议及方案
雨节 夏历五月十三
【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系列方案之雨节
分龙、夏至、天贶 分别为夏历五月二十、夏至日、六月初六
【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系列方案之分龙、夏至、天贶
观莲节 夏历六月二十四
【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系列方案之观莲节
七夕节 夏历七月初七
七月天汉清如练,兰夜私语祭婵娟——汉民族传统七夕节复兴方案
中元节 夏历七月十五
【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系列方案之中元节·盂兰盆节
中秋节 夏历八月十五
八月桂影连灯影,人间秋夕祭月夕——华夏传统佳节“中秋节”复兴方案
重阳节 夏历九月初九
九月霜菊涵秋光,莫负东篱临暗香——传统“重阳节”复兴方案
下元节 夏历十月十五
【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系列方案之下元节
冬至节 夏历冬至日
华夏传统冬至节复兴方案(第三版:撰于丁亥冬至)
十一月里夜长寒,阴极之至一阳还——传统冬至节复兴方案
腊八节及驱傩日 夏历腊月初八
【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系列方案之腊八节及驱傩日
尾牙节 夏历腊月十六
【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系列方案之“尾牙节”

附录一:两百年年历
附录二:二十四节气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8 22:21 | 顯示全部樓層
用实际行动重建礼仪之邦!——民族传统礼仪复兴计划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践行!

  泱泱中华,“礼仪之邦”早已是名存实亡!中华民族在当今世界,早已以国民的肤浅、庸俗和不文明“著称于世”,我们由世界文明礼仪之颠,早已跌落到人类文明礼仪的底层。所有这一切,令华夏历史与文明蒙羞,让中华儿女无颜面对先人。其中的痛彻肺腑之情,难以言表。

  复兴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重建伟大的“礼仪之邦”,已经成为亿万华夏儿女共同的心愿。对于一个即将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古老民族来说,此中的重大且深远的意义已经成为起码的社会文化常识,已经无需再加以论证。

  时代呼唤古老中国的重新崛起,重建伟大的“礼仪之邦”,华夏儿女人人有责。

  天汉民族文化网 、百度汉服吧 ,正式发起“民族传统礼仪复兴计划”,我们呼吁并号召我们的同胞们,我们一起携起手来,以对祖先优秀文化传统无比崇敬的心情,以复兴民族文化、再造伟大中华的坚定决心,从今天做起,共同将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重新引入生活,创造一切积极和必要的条件努力加以实践,用实际行动探索民族传统礼仪适应当代生活的可行方式,以实际行动传承这一份伟大的文明,以实际行动重建和再造伟大的“礼仪之邦”。

  自汉服运动在华夏大地风起云涌地诞生和发展以来,许多同胞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民族礼仪丧失之痛,对复兴汉民族礼仪充满了渴望。然而,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基本上只能坐而论道,想把传统礼仪付诸实践,却苦于不了解其知识、不掌握其细节、也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基本上只能坐叹民族传统礼仪的衰亡而束手无策。针对这些客观情况,天汉网 、汉服吧正式发起“民族传统礼仪复兴计划”,天汉网 、汉服吧愿联合所有有复兴民族文化、重建礼仪之邦意愿的同胞,我们一起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创意碰撞、资源共享,我们一起来研究、整理已经失传的民族礼仪文化,我们一起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共同在生活中尝试民族礼仪的复归——让我们一起,把古老而崭新的民族礼仪重新带入现实生活,让我们一起,在生活中去实实在在地实践。

  天汉网 、汉服吧将联合其它有志于复兴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仁,利用我们的信息优势和组织优势,竭力为同胞们实践民族礼仪创造条件、提供可能的便利和讨论交流的空间。我们至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努力:

  1 收集整理完整和系统的汉民族传统礼仪的历史资料。

  2 联合有关方面的同仁、集中同胞的智慧,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对传统礼仪做深入的辨析、扬弃,谨慎地进行必要的适应时代的创新设计。

  3 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践民族传统礼仪完整的、详尽的、可操作的具体方案。

  4 积极创造条件,在适当时单独或联合其它兄弟网站组织传统礼仪复归生活的相关实践活动。

  5 开设专门的论坛分区,为同胞们提供有关的知识资料、完整的操作方案,并提供实践活动交流、报道和讨论的空间。

  6 积极创造条件,将复兴民族优秀礼仪的有益活动深入推向社会,让更多的同胞共同参与进来。

  同胞们!复兴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重建伟大的礼仪之邦,出路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上。一味地只停留于反思和悲痛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想方设法去尝试和实践,用我们的双手,继承祖先的伟大文明,用我们的双手,让汉民族的优秀传统礼仪在我们的手中和时代的生活中,真真切切地、凤凰涅磐般地浴火重生!只要我们用心,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伟大的礼仪之邦就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复活和再造!

  同胞们!我们携起手来,学习和重塑华夏民族优秀的礼仪文化,使它重新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从现在做起!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8 22:22 | 顯示全部樓層
让民族传统节日在实践中复兴!——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锈,尚劳点缀贺花神。”您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也许当今大多数国人同胞都不知道,我们民族曾经还有一个非常浪漫和诗意的节日——“花朝节”。“花朝”与“月夕”遥遥相对,是与“月夕”即中秋同样优美的中华传统节日。花朝节是传说中花神的生日,姹紫嫣红、芬芳四溢的花朝节,在古时曾经是一个盛大的节日,而现在早已经淹没在历史之中,当代中国人莫说是过了,连听都没听说过。

  许多人误以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很不浪漫,只是吃吃喝喝。其实,汉民族是一个非常懂得浪漫和诗意、非常富有生活情调的民族。我们的传统节日,其浪漫、优雅绝非西方的情人节等节日可以比拟。传统佳节中,有四大非常富有诗意的节日,花朝、上巳、七夕、中秋。花朝日的游春、赏红;上巳节的戏水对歌、佩兰祓禊、互赠芍药花;七夕的乞巧求夫、夜半倾听银河私语;中秋的拜月、祭月、相思。其情韵之悠长、心思之浪漫,根本不是西方情人节那种“玫瑰+烛光晚餐”的乏味、干瘪和俗套的样式所能比的。

  不仅是浪漫和温馨,实际上,民族传统节日的人文积淀非常丰厚,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中华传统佳节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的人类文化遗产,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拥有象中国这样丰富多彩而又温馨美妙的岁时节日体系。复兴民族传统节日,再造伟大的中华节日文明,已经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

  复兴民族传统节日,是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许多有益的讨论和思考正在进行,国家也正在以各种方式加以推动。传统节日法定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社会各界为复兴民族传统节日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现在问题的症结在于,传统节日法定之后怎么办?民族节日该怎么过?我们民族血液中蕴藏的这种文化延续能力正在消失,我们正在失去对民族人文传统的历史记忆,中国社会已经集体地陷入了“欲复兴民族节日却不得其法”的尴尬境地。

  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该怎么过?

  天汉网、汉服吧所发起的“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正是要试图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将代表汉服运动者、代表民族传统文化复兴者,提出我们的解决方案。我们将努力把舆论中那个模糊的“节日复兴”化为真正可操作的一系列具体方案。我们将与同胞一起,探寻民族传统节日复兴的有效路径。

  我们将按照时间顺序,撰写和推出汉民族30余个传统节日的复兴实践方案,这些方案重点将阐述以下内容:

  1 该节日的意义,有什么样的民族文化内涵。

  2 出于尊重传统又适应时代、契合节日特色又赏心悦目的考虑,节日中适宜穿哪些服饰。

  3 每一个民族节日中,相应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活动有哪些?该如何开展?包括怎样准备、怎样操作及相关的问题。

  我们期待达到的目标是,国民同胞按照方案提供的参考思路,再结合各地及自身的实际,很容易的开展各种节日文化活动,在实践中找回传统节日的民族特色。帮助大家过一个有意思的春节、上巳、端午、七夕、中秋等节日。

  我们号召大家,一起来思考和完善我们提出的实践方案构想,并且积极在节日中加以实践。并把实践的心得与体会和同胞交流、分享,一起使实践方案更加的完善。让我们一起努力,实践、思考、沟通、交流、再实践……

  我们期待看到的景象是:女儿节,漂亮的姑娘们身着霓裳相聚水边,戏水对歌、佩兰祓禊;端午节,在白艾的清香中食完粽子,佩着菖蒲香芷观龙舟赛;七夕日,情人共享沐发之浪漫、相拥倾听天河情话;中秋节,爱人花影月下团聚铭心、赏菊食蟹;清明、寒食,在凛凛的春寒中荡起秋千,飘飞的杨花带起悠悠怀思;中元节,水光潋滟河灯点点;花朝节,五彩衣裳与满园春色交相辉映……

  自然,我们提供的方案也将只是一家之言。但是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唤起人们更深入的思考,激发更多的文化灵感,使人们以自己民族特有的浪漫方式点亮生活。我们希望,这一计划的发起和实践,能对国民同胞形成深度的启发,也使我们,不再只停留于痛心疾首和束手无策。传统节日何以复兴?其实,它就在我们心里,在我们手中。

  只要我们用手用心,积极的探寻和实践一切复兴传统节日的思路和办法,在实践中去尝试,在生活中去检验,那么,伟大而美妙的中华传统节日文明,就有希望在我们手中实现复归和发展。

  我们坚信这一点。

  我们热切地呼吁同胞们,一起来参与这一计划,共同努力,传承和发展华夏先祖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8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華夏傳統主要節日
●正月
初一:春节(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
立春节(于立春日)
初七:人日节
初八:谷日节
初九:天日节
初十:地日节
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灯节)
二十:天穿节
廿五:填仓节
晦日:正月晦
●二月
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初二:春龙节(龙抬头、龙头节、土地会、春社日/属春秋两社日之一)
十二:花朝节(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
十五:扑蝶会
十九:观音诞
春分节(于春分日)
●三月
初三:上巳节(女儿节)
寒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节(于清明日)
●四月
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
立夏节(于立夏日)
十八:碧霞元君节
●五月
初五:端午节(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
十三:雨节(关公磨刀日)
二十:分龙节
夏至节(朝节,于夏至日)
●六月
初六:天贶节(六月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
十九:观音会
廿四:观莲节(莲花生日)
●七月
初七:七夕节(乞巧节)
十四:秋日拔禊
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瓜节)
廿九:地葬节
●八月
初一:天灸日(天医节)
十五:中秋节
●九月
初九:重阳节
十九:观音会
●十月
初一:寒衣节(授衣节、冥阴节)
十五:下元节(下元水官节)
●十一月
冬至节(于冬至日)
●腊月
初七:驱傩日
初八:腊八节
十六:尾牙节
廿三:祭灶日(小年)
除夕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1 22:47 | 顯示全部樓層
【民族传统礼仪复兴计划】

祭礼
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礼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

  “祭”,《说文》解为“祭,祀也。以手持肉”。段注:“统言则祭祀不别也。从示,■手持肉。此合三字会意也。”其甲骨文与金文皆忠实地记录了远古这一动作景象。

  “祀”,《说文》曰:“祀,祭无已也”。段注:“析言则祭无巳曰祀。从巳而释为无巳,此如治曰乱,徂曰存,终则有始之义也。”《释名》:“殷曰祀。祀,巳也。新气升,故气巳也。”《孝经·士章疏》:“祀者,似也。似将见先人也。”

  祭与祀中都出现了“示”字,何为“示”?《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有解,“二,古上字。左画为日,右为月,中为星。画纵者取其光下垂也。示,神事也。故凡宗庙社神祇皆从示。”《玉篇》“示者,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 上天垂下日月星的光芒,以示人间。

图:甲骨文、金文中的“祭”、“祀”与“示”

 可见,以手持肉奉于天地先人,便可沟通天人之界、得到神示与护佑。这就是华夏文化中“祭祀”二字最初的涵义。祭为动作之形,祀为动作之神,日月星光的神示是仪式在人们心中映出的景象。

  这一祭就是几千年。直到今天,冬至晨曦的微光中,北京天坛的圜丘顶上,还可以清晰地听到日光运行的天声,听到天与人穿透千年的对话。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华夏历史,是一部祭祀的历史。以礼治国的中国,历代奉若圭皋的至高政治礼典《周礼》开篇即云,“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如何掌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周礼》曰,“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吉,善也。吉礼即祭祀之礼。自此,祭礼在华夏五礼中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历代礼典、正史礼乐志无不依正朔周制将祭祀之吉礼列为首位。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将祭祀与战争并列,提到了关系邦国存亡的地位。《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齐即祭祀斋戒,孔子对于祭是非常慎重的。《礼记》中明确以祭为题的就有三篇,曰“祭法、祭义、祭统”,并《郊特牲》等各篇,从各个角度阐述祭祀之礼的问题。

  祭必华夏,华夏必祭。这是贯穿中国文明历史的最重大的仪式。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1 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二 夫祭者,自中出,生于心也——远离爱敬之诚的当代祭祀
  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礼记·祭统》

   以WindowsXP系统自带的全拼输入法5.0输入“jisi”,只能得到“缉私”而得不到“祭祀”。而这一输入法的版本时间是1999年。也就是说,仅仅在7年前,“祭祀”还不是一个热词,实际,“祭祀”多年来一直被等同于“封建迷信”,顶礼膜拜、封建礼教,近百年来,祭祀就是被抛弃、被批判的对象。官方不会去祭“封建制度的维护者”,民间祭拜祖宗也始终受到“移风易俗”的压力。

   世事就是这样诡异,似乎在一夜之间,祭祀一词的热度急剧飙升,“公祭”成了热门的玩意。往昔的敝履成了灿灿的金靴,被各路官员们穿着轻快地踩在各场公祭的红毯上。身着西装挂着绶带的祭官屁股对着先祖,礼炮响过之后,便开始诵读千篇一律的祭文。礼仪之邦早已不在了,但是文化崛起的口号下,盛世繁华的物质支撑下,躯壳似乎更加鲜亮。有人说,现在中国的公祭比人文先祖还多。的确,有祖宗要祭,没有祖宗找个祖宗也要祭,祭祀成了秀场,祖先成了道具,年复一年地被子孙们扯着胡子玩着时髦的文化游戏。

   此为公祭,私祭也不乐观。不言其它,只看被称为华夏第一大祭日的寒食清明节民间的祭祀乱象便知一二。华夏祭祀历来官民并举、绵延不辍,民间本来深通祭礼之义。很遗憾,几世纪的文明沦落,百余年的自我摧残,已经使民间与礼乐生出厚厚的隔膜。不知祭,不知如何祭,不知祭谁,不知为何而祭,祭义于民间的断裂,是华夏礼乐文明最彻底的流失和沦陷。

   先夏先贤们反复向后人提示着祭祀的意义。《祭统》说,所谓祭礼,不是外物迫使人那样做,而是发自人的内心。《谷梁传·成公十七年》,“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左传》说,“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礼运》郑玄注:“物虽质略,有齐敬之心,则可以荐羞於鬼神,鬼神飨德不飨味也。”朱子在《家礼》中说,“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

   祭祀看起来复杂,其实非常简单。祭者,唯“爱、思、敬、诚”四字而已。心中有爱、有思,有敬,奉礼以尽爱敬之诚。

   《礼器》说,“割刀之用,鸾刀之贵,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有了锋利的割刀,祭祀时为什么还要用古老的鸾刀?是为慎终追远、不忘先人的生存状态。

   沿用古老的仪式,奉献朴素的祭品,以礼为纸,以敬为笔,以心为砚,以诚为墨,祭祀是示敬,是感怀,是追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为何要焚柴于天?为何要祭酒于地?为何要奉上三牲之俎、八簋之实?为何要荐献水草之菹、陆产之醢?受祭者已逝,并不可能享受祭祀之物,然而为什么华夏文化千年执着于这样的仪式?

   这是热衷于祭祀而茫然不知祭之本义的我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做秀》(摘)/儒生 笑非 撰

   现在文化活动越来越多了,有地方政府的,有旅游景点的,有学术机构的,也有民间自发的,于是自然有人说出“做秀”一词。在下略通古今,在此给个判别标准。

   1、古礼乃是对神示敬,所以有读祝而无讲话。因为古人的教化是在乡间日用的,不需要额外在祖先面前召开教育会议。在神的面前,大家都是渺小的,都是晚辈,所以古人不会为什么领导名人专家开出特别的位子。所以大家看一看祭祀中说话的方向:对着神位的,这是敬意。对着观众的,就是在做秀。

   2、古礼讲究对神示敬,而不是今人寄托(或者秀)感情。所以古礼有规定次数(一般都是三献,最高不过九献)的奠献,而现在的祭祀往往喜欢人多势众,一群人相继鲜花。要知道,按照古制,礼无不答,就算长者只是点头示意,面对这几十几百的云子云孙,也是要累死的。所以大家看一下,祭祀究竟是为祖先的健康着想,还是为了给记者照相,那么是不是做秀也就很清楚了。

   3、古礼讲究和为贵,所以祭祀完了要馂,也就是大家一起吃完对祖先的祭品,表示一家人聚餐的意思,然后还有分胙,让周围的亲戚朋友也共享祖先的盛宴。但今天的祭祀就没这么多平民意识,大约也就是领导们吃一顿饭店里的食物,参礼者是没份的(除了演出的工资)。当然这没什么,但居然往往还要让祖先吃独食,仿佛祖先不愿意养活子孙一般。更有甚者祭品经年不撤……你吃不了,还得帮活人作秀!

   按照这几个标准,截至日前,恰恰是民间祭祀堪称虔诚。

   怎样避免做秀?

   多一点敬意;多一点平民意识;多一点重视传统;少一点自我宣传。

图:这是两张祭礼的对比图

  一为某地的“公祭××人文初祖”仪式表演。一为丙戌年民间自发的一场祭祀,一边是贵宾云集财大气粗的盛大公祭,一边是穿着自制的汉服,面向心中的英雄虔敬而拜。何为诚?何为礼?何为祭?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1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 敬天、礼地、爱人——祭礼的分类:天神祭、地祗祭、人鬼祭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与华夏文化中天、地、人的信仰结构吻合,周礼一开始就将祭祀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等三类,每类之下再细分为若干等,由此奠定了祭礼敬天、礼地、爱人的三种基本情感指向。

  《周礼全经释原》认为,“出于天叙天秩感应自然”之故,故有此三分之法。“天人之际,幽明之理,未尝不相感通。其召变致祥,捷于影响。人所难知。惟圣人洞于幽明之故,制为天神地示人鬼之三礼,以祀以祭以享而感格之。作为声乐以感召之。其始也以人而事天,其终也天亦不违乎人。至于天人合一,精神流通,而三才各得其所矣。故五官所掌皆人也,而宗伯之三礼,所以理天下之幽者,礼乐鬼神幽明得所。此设立宗伯之本意,是皆出于天叙天秩感应自然,而非出于人为者也。”

  所谓地祗,即大地之神。《朱子类语·卷三·鬼神》,“地何以曰祇? 曰:祇字只是示字。盖天垂三辰以着象,如日月星辰是也。地亦显山川草木以示人,所以曰地示。用之云:人之祷天地山川,是以我之有感彼之有。子孙之祭先祖,是以我之有感他之无。”

  人鬼初指逝世的祖先,后基本泛指所有的逝而应祭者。举凡历代帝王、先圣先师、贤臣、先农、先蚕、先火、先炊、先医、先卜等,无所不包。人鬼之祭祭祀环境不同于其它,必于庙中进行。王筠《说文句读》中认为,“宗” 字从“宀” 从“示” ,这表明,“示者,室中之神也,天地神祗,坛而不屋,人鬼则于庙中祭之。”《说文》段注也说,“尊莫尊于祖庙,故谓之宗庙”。

  天神、地祗、人鬼三类祭祀又细分为:

  ●天神祭

  第一等:祭昊天上帝(天子行祭)

  第二等:祭日月星辰。即日、月、五纬(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十二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十八宿(东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西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北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第三等:凡是职有所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司民、司禄、分野星、房星、灵星、农星、太岁等)

  ●地祗祭

  第一等:社(土地神)、稷(谷神)、五祀(五行之神)、五岳(泰、华、恒、衡、嵩山)

  第二等:山林、川泽、四镇(扬州会稽山、青州沂山、幽州医无闾、冀州霍山)、四渎(江、河、淮、济)、城隍、四方山川、五祀、六宗

  第三等:四方百物(掌管四方百物的各种小神,如春祀户,夏祀灶,中央祀中溜,秋祀门,冬祀行)

  ●人鬼祭

  先祖、历代帝王、先圣、先师、贤臣、先农、先蚕、先火、先炊、先医、先卜等。

  历代祭礼,所祭对象反复增删演变,但不出其类。如同集权的统治结构一样,自人鬼至天神,祭祀权力逐渐上移。庶民只能祭祀祖先和四方百物,天神、高层级的地祗祭祀是贵族的专属,祭天更是天子的特权,绝不容许他人染指。或者说,大部分祭祀权力集中在社会结构的上层,只有少部分的祭祀容许底层民间施行。天子祭天与庶民祭祖,构成了华夏传统祭祀结构的两极。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1 22:59 | 顯示全部樓層
四 祭思敬,丧思哀——华夏传统祭义

  华夏礼乐,可谓周公采天地玄纁二色调出的文化治世蓝图,儒家承此盛典,发扬广大,泽被华夏千年。礼者,襟带华夏的文化律法,道统秩序的视听昭示,修古反本的文明盛仪,修齐治平的教化之道,世俗浪漫化的生命艺术。礼,一言以蔽之,意在法天地之道,造天人、人人之和谐。

  何为华夏传统祭义?这实在是一个浩繁艰深的课题。历代经学礼学家皓首穷经,也难以摹其全形。这一献一祭一拜的看似简单的仪式中,融入了华夏先民太多的态度、动机、情感与思考,我们做为初学者,不敢对“华夏传统祭义”这极具概括性的命题妄下简单的断言。不如一起从牵涉祭礼的经典的论 著中,体会华夏先人心中的祭的涵义。

【周礼】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沈祭山林川泽,以 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献祼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论语】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孔子认为,与其奢不如俭更接近礼的本义。《礼运》也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郑玄注:“言其物虽质略,有齐敬之心,则可以荐羞於鬼神,鬼神飨德不飨味也。”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这是非常重要的祭祀原则。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玉帛钟鼓,是礼之用,非礼之本。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祭思敬,丧思哀。

【礼记·礼器/郊特牲/祭法/祭义/祭统】

  ·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飨也.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豕为礼.君子谓之不知礼.故必举其定国之数.以为礼之大经.礼之大伦.以地广狭.礼之薄厚.与年之上下.是故年虽大杀.众不匡惧.则上之制礼也节矣.

  ——万物各有其用,不按时节生长、不按地域养出的动物,君子不拿它来做祭品,鬼神也不会享用。居山者以鱼鳖、居水者以鹿豕为祭品,完全没有必要,是违背祭的本义的。制定礼仪应根据实际情况,礼的厚薄要根据年景,即使碰到坏年景也不用担心,因为礼是适当的。

  ·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体也.丧祭之用.宾客之交.义也.羔豚而祭.百官皆足.大牢而祭.不必有余.此之谓称也.

  ——社稷山川与鬼神之祭,要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祭法,这是体。丧祭的费用、交往宾客的开支,必须恰当合适,这是宜。参加祭祀的人们都要分得一份牲体,不使其剩余,此为称。

  ·君子曰.祭祀不祈.不麾蚤.不乐葆大.不善嘉事.牲不及肥大.荐不美多品.

   ——君子认为,祭祀不是祈求额外的赐福而是出自自己的内心。不是得意于提早举行、器币高大华丽、祭牲的肥大和祭品的丰富,这是都不是祭祀真正的意义所在。

  ·君子之于礼也.非作而致其情也.

  ——君子行礼,不是故意做作来表达感情。以今天的话说,祭祀不是为了做秀给人看。祭祀秀是违背礼的本义的。

  ·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诏.朝事以乐.醴酒之用.玄酒之尚.割刀之用.鸾刀之贵.莞簟之安.而槁鞂之设.

  ——礼是让人们返回人的本心,遵从古来的传统,不忘先人的原始状态的。礼记这一段揭示了为什么祭祀现场出现那么多“落伍”的东西,明明有了甘甜的美酒,却要用无味的玄酒(清水);明明有了锋利的割刀,却要用古时的鸾刀;明明有了细软的席子,却要用秸杆编的粗席。通过不断的祭祀仪式,经常让人们从繁华的生活中暂时脱离,回归本心,返本、追怀、静心、反思,这就是祭祀的一大意义。

  ·不敢用常亵味而贵多品.所以交于神明之义也.非食味之道也.先王之荐.可食也.而不可耆也.卷冕路车.可陈也.而不可好也.武壮.而不可乐也.宗庙之威.而不可安也.宗庙之器.可用也.而不可便其利也.所以交于神明者.不可以同于所安乐之义也.

  ——祭品不是用日常好吃的食物味道,而是为了奉献神明享用的。先王的荐祭可以吃但不可常吃,穿的冕服坐的路车,可以陈设但不能玩乐。大舞之武雄壮但是不能用作日常娱乐。宗庙巍峨但不能日常居住,祭器可用但不能图便利拿去做日常使用。这些东西奉献神明,不能等同于人们为了生活安乐而日常使用的东西。可见,祭有专属,有象征性,不能拿祭品乱用。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

  ——祭祀不要太频繁,太频繁就会厌烦,厌烦了就会失去恭敬的心情。祭祀不要太稀疏,太稀疏就会慢怠,慢怠就容易淡忘。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

  ——君子追念祖先,不忘自己从何而来,所以向鬼神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感情,竭力去工作以报答亲人,不遗余力。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一切治理人民的措施中,再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礼有五类,没有比祭礼更重要的了。所谓祭礼,不是外物迫使人那样做,而是出自人的内心。内心有思念亲人的念头,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祭礼。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充分理解祭祀的意义。

  ·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

  ——祭祀有十种意义:表现服事鬼神的方法,表现君臣之间的名份,表现父子之间的伦理,表现贵贱之间的等级,表现亲疏的差别,表现爵赏的给予,表现夫妇的区别,表现政事的平均,表现长幼的次序,表现上下之间的分际。显然,这是一些需要我们谨慎扬弃的祭祀思想。

*一个人的祭礼 / 天涯在小楼

  多年之后,我想我还会记得这天,记得那天籁般的韶音雅乐,记得稚嫩童声颂出的论语,记得寒风中庄重的祭文,记得那盛大的表演。不过今天,阳光下、人群中,虽满眼繁华、满耳嘈杂,我依然只是捧着一颗孤独的心,去赶赴那场——

   一个人的祭礼

   公元两千零四年,天津建卫600周年。

   这一年,天津市政府着实搞起了不少文化活动,杨柳青、妈祖节、考试展,到现在的祀孔大典。拯救传统文化,即使是最爱塔台唱戏的政府,也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的崛起,似乎注定要靠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明。

   中国眼看国将不国,文化复兴迫在眉睫,但是他们似乎忽略了最最表象的东西,忽略了身上的“衣”。

   一件衣衫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我常常慨叹老祖宗造字的神奇,一人一衣是为“依”,倘使失了衣冠,也便身无所依,宛如飘萍了吧。

   这一件衣与那一件衣果有那么严重的区别吗?

   人与人的区分,除了肤色,恐怕就是衣了。衣,除了用来蔽体,也用来装扮,更用来表达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衣不同,人便不同。

   记得汉网的万壑听松写过一篇服饰美学论文,讲到西服追求立体美、满服追求繁复美,而汉服追求的是取法自然,天人合一之美。这种美渗透于汉文化的方方面面。

   祭孔,祭的当然不是一堆白骨,而是一种思想。礼,不是为了矫揉造作,而是为了表达崇敬之情。倘若不是汉服祭孔,那么这祭礼不也就沦为一种形式,那文化的感召力也就空如一纸诏书,在没落皇朝的淫威下,欺骗着那些懵懂的人们。

   我坚信,西方思潮泛滥的今天,只有汉文化能承担扭转华夏命运的历史使命,而汉服,就是续接那被斩断文明的纽带。

   所以我去了,虽然只是一件深衣,虽然寒风凛冽中略显单薄,虽然有种单刀赴会的悲壮意味,但我依然微笑着面对周遭投来的诧异目光。

   无法解释,也无从解释,那是一个人的祭礼。当一干花花绿绿散尽后,我固执的站到祭台前,没有音乐、没有祭文、没有舞蹈,有的只是一颗真正崇拜孔夫子的心。

   很多人给我拍照,不用解释,普通人的眼睛总是能看到美的。有许多伤痛无法平复,可喜的是,我已能够用澄澈的心把他们包容下来,我依然只是做着我自己——

   一件深衣,一份信仰,一个人。

   多年以后,我想我会记得这天,一场盛大的祭礼,一次对儒家文化的呼唤,一群崇尚传统的中国人。只是,我依然坚持的相信,这是一个人的祭礼——白衣胜雪、不染纤尘。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1 23:16 | 顯示全部樓層
五 祭法、祭器、祭服、祭献、祭辞、礼乐、礼容、等差——祭礼的要素

  (一)祭法

  祭法指祭祀的规矩、程序、方法。祭法是祭礼的外在形态,其特点是具有明确的规定性,是祭礼的施行依据,也是判断礼与非礼的标准。所谓“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体也”,就是说,社稷山川和鬼神祭祀,要因祭祀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法式规矩,这就是体。祭法的内容很多,以下举例简单说明

  1 时间:

  各种祭祀都有时间规定,如祭天在冬至,祭地在夏至,祭日在春分之朝,祭月在秋分之夕,祭社稷在春秋两社日,祈谷在惊蛰,旱则行大雩。立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立夏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立秋前十八日迎黄灵于邑旁中央之地祭黄帝后土,立秋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立冬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仲春上甲日享先医,孔庙每月朔望拜先师,每年春秋还要行释奠大祭。

  《祭统》说,“夫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春夏秋冬四祭分别叫礿祭、禘祭、尝祭和烝祭。这些是皇家贵族的祭祀名称,不得僭用。礿、禘是阳祭,尝、烝是阴祭。禘是阳气的极盛,尝是阴气的极盛,禘和尝是最重要的祭祀。禘有时也指春祭或各种盛大祭祀的总名。《祭义》说,春季举行禘祭,秋季举行尝季,这是把祭祀与天道运行相结合。秋季霜露降落,君子踏在上面,会有凄怆的感觉,不仅因为寒冷,而是想起了死去的亲人。春季雨露滋润了大地,君子走在上面,会有初动的感觉,好象要见到重返人间的亲人。用欢乐迎接春天用悲哀送走秋天,所以禘祭奏乐而尝祭不奏乐。

  祭祖活动产生了复杂的宗庙制度,各社会等级各有不同。周代有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昭、穆指宗庙的排列次序,宗庙中诸庙都向南,昭庙左穆庙右依次排列。自太祖以下,第二、四、六等偶数之祖为昭,第三、五、七等奇数之祖为穆。

  为了调节不断增多的庙数,除始祖之外,不在七庙之数的远祖的宗庙平时都不再加以祭祀,神主移入“祧庙”内,每当祫祭(合祭)时才拿出来。祫祭就是合祭,将远近祖先的神主集中在一起进行总祭,三年一祭。皇家贵族宗庙祭祀,在四季的孟月举行,加上腊祭,每岁共五祭。除此还有“荐新”之祭,即按照时令节序,将时令的新鲜果蔬奉享于宗庙。

  按周礼,大夫、士立庙递减,庶士、庶人则无庙。后世私庙制度逐渐完善,唐制,六品以下至庶人祭于寝。至于南宋,出现了祠堂制度,祠堂分四龛,奉高、曾、祖、考四代神主,四时卜吉而祭。清明重阳等世俗节日及祖先忌日也有祭祀。

  祭祀之前要先斋戒,皇家重大祭祀,祭前十一天就要开始斋戒。散斋七天,致斋三天,致斋时要时时思念死者生前的起剧、谈笑、思想、爱好、口味这些事情。古人认为致斋三天后就能见到所要祭祀的祖先了。

  2 仪程:

  各种祭祀都有规定的程序。孔子说,“礼不可不省也”,就是说,礼的事情不能不细察之。不同的礼不能混同。

  周代,天子祭天于南郊,取阳位。祭牲用骍,即黄赤色的牛。先要龟卜于郊,然后告于祖庙,再在祢宫中占卜。占卜日,天子站在泽宫听取誓命,表示接受教导与劝柬。然后把誓命献在库门之内以告百官,献在太庙中以告百姓。祭天日天子着皮弁以听祭报,向百姓表示要严敬上天。祭天日,有丧事的人不得哭泣,穿丧服的人不得出门。各处清扫,把土铲除一层盖上新土,各乡于田头点上火烛。天子着大裘冕,乘不加装饰的素车前往寰丘。在圜丘脱去大裘着十二章冕服,腰插大圭,手持镇圭,立于圜丘东南侧,面向西方,燔柴告天。献牲时,天子亲自牵牲,他的儿子们协助,卿大夫依次跟随。进入庙门,把牲系在石碑上。卿大夫坦开衣服宰牛,先取告尸用的牛毛,以耳部的毛为好。再以鸾刀剖开牛腹,取出血和肠子间的脂肪,然后退下。等到生肉和熟肉都献上之后,天子才退下,以示对天的恭敬。

  秦汉时圜丘之祭很少举行,而祭祀白、青、黄、赤、黑各帝,隋代重建寰丘,以太祖神配祀。唐袭隋制,以先祖为配祀。宋以后历代基本承袭了圜丘祭天的仪式,历代祭法则有不同。

  《东京梦华录·卷十·驾诣郊坛行礼》记载了宋代祭天的仪程:“三更驾诣郊坛行礼,有三重壝墙。驾出青城,南行曲尺西去约一里许乃坛也。入外壝东门,至第二壝里面,南设一大幕次,谓之“大次”,更换祭服,平天冠,二十四旒,青衮龙服,中单朱鸟,纯玉佩。二中贵扶侍行至坛前,坛下又有一小幕殿,谓之“小次”,内有御座。坛高三层,七十二级。坛面方圆大丈许,有四踏道。正南曰午阶,东曰卯阶,西皿酉阶,北曰子阶。坛上设二黄褥,位北面南,曰“昊天上帝”;东南面曰“太祖皇帝”。惟两矮案上设礼料,有登歌道士十余人,列钟磬二架,余歌色及琴瑟之类,三五执事人而已。坛前设宫架乐,前列编钟玉磬。其架有如常乐,方响增其高大。编钟形销褊上下两层,挂之架,两角缀以流苏。玉磬状如曲尺,系其曲尖处,亦架之,上下两层挂之。次列数架大鼓,或三或五,用木穿贯,立于架座上。又有大钟,曰景钟,曰节鼓。有琴而长者,如筝而大者,截竹如箫管两头存节而横吹者,有土烧成如圆弹而开窃者,如笙而大者,如箫而增其管者。有歌者,其声清亮、非郑、卫之比。宫架前立两竿,乐工皆裹介帻如笼巾,绯宽衫,勒帛。二舞者,顶紫色冠,上有一横板,皂服朱裙履。乐作,初则文舞,皆手执一紫囊,盛生笛管结带。武舞,一手执短槊,一手执小牌,比文舞加数人,击铜饶响环,又击如铜灶突者。又两人共携一铜瓮就地击者。舞者如击刺,如乘云,如分手,皆舞容矣。乐作,先击柷,以木为之,如方壶,画山水之状,每奏乐击之,内外共九下,乐止则击敔,如伏虎,脊上如锯齿,一曲终,以破竹刮之。礼直官奏请驾登坛,前导官皆躬身,侧引至坛止,惟大礼使登之,先正北一位拜,跪酒,殿中监东向一拜,进爵盏;再拜,兴;复诣正东一位,才登坛而宫架声止,则坛上乐作。降坛则宫架乐复作。武舞上,复归小次。亚献终,献上亦如前仪。当时燕越王为亚终献也。第二次登坛,乐作如初,跪酒毕,中书舍人读册,左右两人举册而跪读。降坛复归小次,亚终献如前。再登坛,进玉爵盏,皇帝饮福矣。亚终献毕,降坛,驾小次前立,则坛上礼料币帛玉册,由酉阶而下。南壝门外去坛百余步,有燎炉,高丈许,诸物上台,一人点唱入炉焚之。坛三层,回踏道之间,有十二龛,祭十二宫神。内壝外祭百星。执事与陪祠官皆面北立班。宫架乐罢,鼓吹未作,外内数十万众肃然,惟闻轻风环佩之声,一赞者喝曰:“赞一拜!”皆拜,礼毕。

  太庙之祭也有复杂的仪程。周礼,国君牵牲,大夫持束币,国君捧着牲血献于室中,夫人进献白酒,国君割未熟的牲体,夫人再次献酒。牵牲进入时,在大庭中告神。祭献毛血时,在内室中告神。祭献煮过的牲肉时,在堂上告神。历代,宗庙祭祀仪式各有特色,但大体以周礼为原本。

  大飨之祭时,诸侯到来,钟鼓齐鸣以示和合。需进献指定的供品和本国各自的进献,诸侯退出宗庙时,奏《陔夏》之曲欢送宾客。

  家祭与祭孔释奠礼是古时重要的祭典,两者皆有缜密的仪程,本文将以单独的篇章加以介绍。家祭礼和释奠礼也是本文家祭与民祭依据的蓝本。

  *宗庙之祭是华夏历代天子最重视的祭祀之一,但两千余年发展出的丰富无比的宗庙祭仪在中国已经彻底失传,连难得留存至今的皇家宗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太庙也被改成了“劳动人民文化宫”。现在,只有在韩国汉城才能看到华夏宗庙之祭孑遗的破碎残片,模仿大明祭典的朝鲜王朝的所谓“宗庙大祭”仪式。

  华夏文化在本土的流失,使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残存些许遗迹的日韩。古人说,礼失求诸野。但是,野毕竟是野,仔细研究可以发现,日韩对华夏文化的模仿充满了有形无神的匠气,有的连形都不具,模仿地颇为寒酸和业余。试想,煌煌华夏文明的恢宏大气岂是轻易可以模仿的呢。

图:韩国“宗庙大祭”祭礼和祭祀乐舞

  (韩国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第56、第1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尸”与“祝”

  传统祭礼中常出现“尸”与“祝”的概念。

  “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诗·小雅·楚茨》)。尸是祭祀时,代表神主受祭的人,亦做神主牌解。《仪礼·士虞礼》郑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又,男,男尸;女,女尸,必使异姓,不使贱者。” 《曲礼》:“孙可为王父尸”。一般来说,尸以孙辈充任,祭男用男尸,祭女用女尸,祭夫妇共一尸,以妇人祔从于其夫。

  孙辈可以充当祖辈的尸,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祖与其孙同昭穆,所以能为尸。礼记说,担任尸的人实际上就是主祭人的儿子辈,祭祀时父亲朝北祭拜的其实就是充当尸的儿子,这样做其实也是让儿子辈明白应该怎样侍奉父亲的道理,这样就明确了父子伦理关系。不过,虽然尸可代神主,在祭礼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国君在祭祀时在庙门外迎接的是牲而不是尸,因为尸在庙门内代表的完全是君父,庙门之外却仍然是国臣的身份,国君不迎尸,是为了明确君臣名份避免嫌疑。

  “祝”是一个会意字,左为示,右为“人”与“口”,《说文》解为“祭主赞辞者”。段注:“此三字会意,谓以人口交神也”。祝也指祭礼中的文辞,如“祝赞”(祝辞,祷告鬼神之文),祝文(祭祀神鬼或祖先的文辞)。

  “尸”与“祝”在祭礼中有什么意义呢?《郊特牲》说,“尸,神象也。祝,将命也。”尸是神的象征,祝是人神之间传话的人。

  4 “馂”“畀”与“胙”

  馂(jùn),是祭礼的结束时的仪式,《祭统》曰:“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曰,终者如始,馂其是已”。古时将馂提到很高的位置,称馂为“惠术也,可以观政矣。”就是说,馂是一种施惠的方法,从中可以看出政治的意义。馂表面上是祭祀后分食祭品的仪式,其实分食的流程中有严格的等级之别。首先,尸食神主留下的祭品,然后依次是天子、卿、大夫、士、众祭者,贱者吃贵者吃剩下的祭品。传统祭义中,馂被作为一种恩惠普遍施加的过程,所谓“庙中者,竟内之象也”,宗庙之中又是整个境内的象征,上面有恩泽,下民就会一个个在下面等待,并相信恩惠一定会到来。

  畀(bì)是给予的意思。剩余的祭品,还分给辉(铠甲工匠)胞(屠夫)翟(乐工)阍(守门人)等下人,在祭祀完最尊贵的之后,还不忘最低贱的,并把剩下的祭品分给他们,表示只要明君在上执政,国民就不会饥寒交迫。

  与此有密切关联的还有“分胙”的概念。胙就是祭肉的意思,是脤与膰的统称。贵族及民间祭祀时的馂与畀也常通称分胙。《谷梁传》曰,生曰脤,熟曰膰。膰的使用范围在祭礼中不断扩大,几乎适用于所有的祭祀场合,脤则相对缩小,几乎固定于祭自然神及戎事之中。其后,胙的概念就逐渐取代了脤与膰。胙有多种类同其它字的含义,有“酢”的酬灵义,“阼”的位尊义,“祚”的福佑义。古人认为,祈福时以牲体通神,神灵在享受祭肉之后,便将福祉寄寓在祭肉中,所以,分胙就能够得到神的恩赐。因此,分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往往是祭礼的高潮部分。家祭后也有分胙,被理解为祖先对子孙的疼爱和赐福。其祝辞说“祀事既成,祖考嘉飨,伏愿某亲,备膺五福,保族冝家。”分与宗族及家中“微贱”之人。民间盛大的社日祭祀,分食社肉分饮社酒,场面非常热闹。连祭灶也有分胙,陆游诗云,“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分胙虽薄少,要是邻里情。”分胙既要求平均,又要求体现等级尊卑,由主祭者掌握分配权力,又从受胙部位和次序上体现受胙者的身份尊卑。

  5 无礼的情形

  《礼器》提出了无礼的几种情况。它举例说,大夫以上祭祀用太牢叫做“礼”,士祭祀用太牢就是无礼,这叫做“攘”。从前,齐国的管仲使用镂花的玉装饰簋,系朱红色的冠带,君子认为他的做法僭越天子诸侯之礼,称为“滥”。齐国的晏仲平祭祀自己的祖先,做祭品的猪腿小到了盖不住豆,穿着洗过的旧衣服参加朝会,君子称他太小气,称为“隘”。

  (二)祭器

  祭礼所用的器物称为祭器。主要分为食器、乐器、玉器等。

  【食器】

  有鼎、俎、镬、簠、簋、笾、豆、尊、壶、甒、罍、爵、觯、盘、匜等。

  镬,类似锅,煮食器,煮牛羊豕等牲体之用。鼎,盛食器,可加盖以防灰保温。鼎有两耳,可穿“铉”抬行。俎是载放牲体的器物,又叫“房俎”或“大房”。簠盛黍稷,圆形,簋盛稻粱,长方形,皆有盖。笾与豆的形状相似,但两者所盛的食品不同,质地也就不同。笾是盛脯(肉干)、枣、栗等干燥的食物用,故以竹制。豆则是盛菹(腌渍的蔬菜)、醢(肉酱)等有汁的食物用的,故以木制。

  酒器分为盛酒器和饮酒器。前者如尊、甒、罍、卣、壶、缶等,后者如爵、觯、觚、觥等。《礼器》:“门外缶,门内壶,君尊瓦甒”,可见其位置不同。盛酒器通常放在“禁”或“棜”、“斯禁”的底座上,前者有足后两者无足。饮酒器中,爵为一升,觚为二升,觯为三升。

  礼器的组合中,鼎与俎是配套使用的,两者数量多相同。鼎与簋最为重要,前者用奇数,后者用双数,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等。笾与豆通常也是配合使用的,而且都用双数,《郊特牲》:“鼎俎奇而笾豆偶”。

  【乐器】

  有钟、磬、镈、鼓、柷、敔、瑟、笙等。

  镈似钟而大,控制钟的音乐节奏用。柷,状如漆桶中间有椎,摇动则自击,奏乐之始都先要击柷。敔形如伏虎,木制,背部有刻,划则乐止。

  【玉器】

  有璧、琮、圭、璋、琥、璜等。

  每种玉器又分为若干种,如璋有大璋、中璋、边璋、牙璋、瑑璋等。《周礼·春官·大宗伯》:“天子执镇圭,长一尺二寸;公执桓圭,长九寸;侯执信圭,长七寸;伯执躬圭,长七寸;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三)祭服

  祭祀所着礼服称为祭服。华夏衣冠体系中,祭服是最高等级的礼服。

  1 天子、大夫之祭服——冕服

  视祭礼之轻重,祭服分别有数种形制。周代凡有祭祀之礼,为天子、卿大夫皆穿冕服,惟有章文、垂旒的数目差别。到了明代,冕服才成为帝王的专属。

  冕服早在夏商两代已有,周在其基础上发展出较为完备的章服制度,并成为后世的典范和源头。周代特设“司服”一职,专门掌管君王的穿著之事,根据不同的祭祀对象,选择不同的衣冠服饰。按周礼祭服共有六种,合称“六冕”。《周礼》所载的六冕之制,是经史所始载历代冕服规制所承传之完整的载文。作为最隆重的礼服,其中涵有“礼治”与“德化”的思想体系。对后世历代冕服制度的影响至为深远,乃至奉之如圭臬。

  法家治世、崇尚实用的秦曾废除六冕,只有一套上下皆黑的祭服,称为袀玄。汉承秦制,沿用此服(《后汉书舆服志》载:“秦以战国即天子位,减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一直到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明帝即位后,才下诏礼宫博采《周礼》、《礼记》,对周代祭服整理出个头绪,重新颁布了冕服制度。

  魏晋六朝各代帝王开国建元都定服制,所用祭服大体上仍承袭东汉制度,直到北周时,才花样翻新,搞出了一套新的名堂。如将皇帝冕服,从6种增加到10种。

  华夏衣冠服制也总在社会变动的冲击中不断波动,而周制冠服制度总是后世效法的经典蓝本,对于礼服尤其如此。隋代结束了自汉末以来360多年分裂的政治局面,同时也恢复了衣冠服制。冕服制承接汉魏,并增加了大裘冕制。唐代因袭隋旧,只稍作了一些改变。

  宋代颇尚礼,三番五次颁订服制,并进行修改,在二十四史的《舆服志》或《礼仪制》中,宋代的冠服制度最为繁缛。其中祭服占很大比重。依然沿用六冕。

  明代刚刚建都立国,学士陶安等人就迫不及待地奏请皇帝恢复中断的祭服。无奈开国君主朱元璋认为古制太繁,只允许在祭天地、宗庙等特大典礼中,根据汉唐制度采用衮冕之服,其余大小祭祀一概不用。即使是衮冕,也只有皇帝、太子、亲王、郡王及世子可备,冕服自此成了皇室的专属。

  清代从明朝手中夺得天下,为了强化异族统治,武力迫使汉族服满服,传统的祭服制度只有十二章纹被保留下来,运用到皇帝的服装之中,其余多荡然无存。

  纵观历代冕服发展,冕服由冕和礼服组成,根据典礼的不同场合,总有六冕。六冕的内容如下:

  六冕:

  ①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冕、中单、大裘、玄(黑里扬红)衣、纁裳(黄中并赤),玄与纁象征天与地的色彩。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花纹,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纹。共十二章。

  ②衮冕(王之吉服):冕、中单、玄衣、纁裳,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花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九章。

  ③鷩冕(王祭先公与飨射):冕、中单、玄衣、纁裳,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花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七章。

  ④毳冕(王祀四望山川):冕、中单、玄衣、纁裳,衣绘宗彝、藻、粉米三章花纹,裳绣黼、黻二章花纹,共五章。

  ⑤絺冕(王祭社稷五祀):冕、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绣粉米一章花纹,裳绣黼、黻二章花纹。希是绣的意思,故上下均用绣。

  ⑥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冕、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不加章饰,裳绣黻一章花纹。

  此外,六冕还与大带、革带、韨、佩绶、赤舄(Xì)等相配。

  周代诸候百官可用冕服从祭,按其等级从天子下递减,主要以琉数和章数区别,自制长期沿用,如唐代冠服制度还规定,五品以上官服衮鷩毳絺玄等各等冕服“助祭及亲迎则服之”。群官私祭时则另有祭服,如唐制,依等级用玄冕、爵弁、进贤冠、远游冠等祭服。

  朝服主要用于朝会,但历代有时也可代替祭服用于祭祀,其尺度各有不同。朝服历代主要发展出皮弁服、委貌玄端、绛纱袍等。

  2 后妃祭服——三翟:

  王有六冕,后有六服。周制掌管王后的穿着则为“内司服”《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褖衣”其中前三种用于祭祀,后三种用于朝会、燕居。袆衣、揄狄,阙狄,都以翟鸟为纹饰,谓之“三翟”(汉郑玄注:“狄当为翟。翟,雉名……”)。

  所用衣料为黑色纱榖,为了衬托出衣上的纹彩,特地在衣内缀一层白色夹里,即《周礼》所谓的“素沙”。与这些服装相配用的还有大带、蔽膝及袜舄等等。

  后妃着祭服从祭于天子,然而后妃不可以参祭天地四方,惟有先王先公等人鬼祭方可。

  ①袆衣:玄色。刻缯彩绘翚文(彩绢刻成雉鸡之形,加以彩绘的纹饰)从王祭先王服袆衣,王着絺冕。 袆衣是皇后最高形制的礼服。也是册封、婚礼的吉服。

  ②揄翟:青色。刻缯并彩画摇(雉鸡的一种)文饰。后从王祭先公服揄翟,王着鷩冕。 揄翟也是皇太子妃最高级别的礼服。

  ③阙翟:赤色。只在缯上刻出文饰,而不彩画。后从先王祭群小祀则服阙翟,王着衣无章纹、裳仅一纹的玄冕。

  ④鞠衣:王后亲蚕礼的礼服。“黄桑服也,色如曲尘,象桑叶始生。月令:‘三月,荐鞠衣于先帝’,告桑事。” 所以,自然是桑黄色了。

  ⑤襢衣(展衣),以礼见王及宾客之服,其色白。

  ⑥褖衣,御于王之服,亦以燕居,其色黑,赤缘。不过也作“士妻的命服”讲。《礼·玉藻》:“再命袆衣,一命襢衣,士褖衣。” 《注》“此子、男之夫人及其卿大夫士之妻命服也。……诸侯之臣皆分为三等,其妻以次受此服也。……侯、伯、子、男之臣,卿为上,大夫次之,士次之。褖或作税。”

  3 士之祭服

  周制,公卿冕服而祭,士助祭于公(大夫)可假用大夫级别的爵弁而祭,着玄衣纁裳。后世多以玄衣纁裳为士之公祭服(略有例外)。1815刻本《十三经注疏》载:“三夫人自阙翟而下,九嫔自鞠衣而下,世妇自襢衣而下,女御自褖衣而下,嫁时以服之。”黑衣赤缘的褖衣可为士妻助祭之服。士私家祭祀则用士级别(或许是玄衣黄裳)。

  宋《朱子家礼》载家祭,主人帅众丈夫深衣、主妇帅众妇女褙子。

  (四)祭献

  祭祀时向神主敬献的祭品很多,分为动物性祭品和非动物性祭品。

  动物性祭品,统称牺牲。“牺”,《说文》解为“宗庙之牲也”。郑云:牺,纯毛也。“牲”,“牛完全也”,周礼庖人注:“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是牲者,祭祀之牛也。”供给祭祀的牛羊, 没有经选的称“畜”, 中选且卜日得吉的才称为“牲”。可用做祭牲的动物很多,牛羊猪鱼鹿马犬鸡雁鹑狐兔等皆可入祭。

  牛、羊、豕三牲全备称为太牢,是最高等级的祭献。羊、豕两牲则称少牢。《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牢是象形字,“养牛马圈也”。充人注曰:“牢,闲也。必有闲者,防禽兽触啮。牲繋于牢,故牲谓之牢。”

图:甲骨文与金文中的“牢”

  牺牲用于祭祀之前要经过严格的卜选和育肥。重大祭祀时,祭牲在祭祀前三个月就要在牢内专门喂养。不同的祭祀对祭牲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如祭地时把赤色小牛埋在坛下,祭四时之神时把羊豕埋在泰昭坛下,祭山林川泽时把狸沉于水中。

  祭牲的生熟也有细致的讲究,祭天用牲血,祭先王用生肉,祭社稷用半生不熟的肉,一献之礼用熟肉。《祭法》郑注:“凡鬼者,荐而不祭”。一般来说,祭自然之神用生肉,祭人鬼则用熟肉。这是华夏先民按照经验推测出的不同神主的差异性的“进食方式”。但初祖用生,因为初祖在上古,上古不火食,无如此远祖者自然不能用生。后世祖则用熟。

  非动物性祭品,统称粢盛。包含各种粮食、果实、菜蔬等等。如明代释奠用稻粱、黍稷、枣、桃、榛、菱、饼、韭葅、菁葅、芹葅、笋葅等。家祭以果、菜蔬、羹饭等。

  《祭统》说,“水草之菹.陆产之醢.小物备矣.三牲之俎.八簋之实.美物备矣.昆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物备矣.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长.苟可荐者.莫不咸在.示尽物也.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凡是天地生长的可供荐献的都在这里,这就表示可以穷尽一切物品了。在外能穷尽物品,在内能竭尽心意,这就是祭祀时的用心。所以,连天子都要“亲耕于南郊”以供给祭祀时用的黍稷。王后也要“蚕于北郊”以供给祭祀时的衣服。

  (五)祭辞

  祭辞统称“祝”。是祭祀时使用的文辞。祝是祭祀与汉语文学结合的产物,好的祝文往往是流传千古的文学名篇。

  如前所说,“祝”是人神之间的传话人,而祝文就是这种传话的艺术。汉语文学博大精深,祝文也丰富多彩,极富感染力。从诗经中的庙颂诗歌到历代传世的祭祀文章,祝文已经成为汉语文学中宝贵的财富。

  祝文可分为庙祭文和墓祭文两类。庙祭文一般用于官方、重大祭祀场合,格式多为四言体的韵文。例如,历代天子宗庙祭祀、祭黄帝陵的祭文,都属于庙祭文。由于庙祭文格式多是固定的,因此很难出彩,历代的名篇不多。墓祭文形式则较为灵活,士庶阶层的私祭也可采用。多是文言散文、韵文或骈体文写成,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宋欧阳修《泷冈阡表》、清袁枚《祭妹文》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大祭文。

  祝文有比较固定的格式,一般结构是:

  标题:祭××文

  起首:以“维”开头,“某年某月某日,某人等伏于某人灵(墓)前,祝以文曰”

  正文:正文

  结尾:一般以“尚飨”“伏惟尚飨”结尾。意思是,恭敬地拜伏在神主前,请神主享用祭品吧。

  在祭祀过程中使用的简短的固定的祝辞也是祝文的一种。多在祭祀进行过程中、特别是各仪程转换的时候使用,可视为人神间直接的简短对话。这种祝辞一般都是成句,如家祭馂的时候,用祝辞曰:“祀事既成,祖考嘉飨,伏愿某亲,备膺五福,保族冝家。”。

  祭祀时青铜器上也常刻上赞颂的文字,即所谓“铭”,礼记说它是“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后世者也”。铭刻铭文被说成一种高尚的行为,礼记认为,君子知道祖先的美德而不加赞颂,是君子之耻。

*祝文读赏

  【诗经·商颂·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旗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乐府·郊庙歌辞一·汉郊祀歌·天地】

  天地并况,惟予有慕,爰熙紫坛,思求厥路。

  恭承禋祀,缊豫为纷,黼绣周张,承神至尊。

  千童罗舞成八溢,合好效欢虞泰一。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

  璆磬金鼓,灵其有喜,百官济济,各敬其事。

  盛牲实俎进闻膏,神奄留,临须摇。长丽前掞光耀明,寒暑不忒况皇章。

  展诗应律鋗玉鸣,函宫吐角激征清。发梁扬羽申以商,造兹新音永久长。

  声气远条凤鸟翔,神夕奄虞盖孔享。

  【明太祖洪武四年祭黄帝陵文】

  皇帝谨遣中书管勾甘,敢昭告于黄帝轩辕氏:

  朕生后世,为民于草野之间。当有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民 ,神功圣德,垂法至今。朕兴百神之祀,考君陵墓于此,然相去年岁极远;观经典所载,虽切慕于心,奈禀生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圣神,万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修陵,圣灵不昧,其鉴纳焉!尚飨!

  【袁枚·祭妹文】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是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日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目失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碟,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已辰时气绝。四肢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 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祭屈原文·深圳大學端陽社 延章】

?時維盛夏,歲在丙戌,吾等漢家兒女乃備華夏衣冠,懷悲切之痛,行莊穆之禮,哀悼而祭故楚三閭大夫屈子在天之靈,告其魂曰:

?嗚呼哀哉!甚矣,子之不適時生!鸞鳳棲稗草,鴟梟巢高枝,方正不能容,讒諂盡顯貴。致于雖才比仲管,德比伯叔,而世道罔極,黑白不分,終身殉汨羅,志殞舊國。天欲亡楚,即不能違,而子有義,不懼天命,有德,不重其驅;雖天讎而仇之,夭而歿之,有堯舜之道,至大至極,有伯叔之言,至仁至善,死而何憾乎!

?乃作有離騷,知後世其德操,著招魂,流後世其忠義,為天問,明後世其慨憤。已矣乎!懷石濯塵雖去今百世,而其德操彌彰,其忠義日顯,魂魄萬古爍爍,英氣垂青丹丹。

?逝逝東水入海流兮我乃知古有德操之高尚,忠義之堅烈,然後知有社稷之精忠,民族之大義。

?子有言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今承先賢之遺志,晚輩乃有積羽沉舟之諾諾,求社稷之強盛,索民族之重興。

?引鳳凰兮沖雲霄,駕蛟龍兮騰神州!

  【雪域桃源·丙戌端午杭州汉家子弟祭屈子文】

  维

  丙戌年五月庚申,杭州汉家子弟某等(依次列出名字),聚伏于大江之畔,公祭屈子之灵,祝以文曰:

  呜呼!屈子以忠言见谮,弃沦荒野。虽见绌放流,犹睠顾故国,系心君王。每为邦忧,少为身谋。迨及国破君丧,自沈汨罗,成仁以殉。何其壮哉!何其烈也!楚民怜其怀忠而殁,惧水族噬其骸,遂煮米为粽,于每岁五月初五日投江中,令鱼鳖龙鲟食之,祷祝以礼,请以毋得伤其躯。又为立祠于所,世以祀之。间以龙舟竟渡,以为博技。此盖为端午民俗之缘起也。五月祭江之俗,非拘于江汉之间,天下皆同也。自汉兴以来,普天之下,率土之滨,皆以怀悼,风行二千载不辍。饮井水之处,皆知屈子之忠。戏闺阁之间,悉闻端午之义。公忠体国之心,垂昭千古。杀身殉道之举,旌扬万世。洁志壮节,实可感也!

  太史公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之美,独无匹焉。百世后昆,莫不仰止。又嘉云:“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吾等观之,屈子遗文之美,安止于此耶!忧国之心,痛于《哀郢》,伤怀之情,彰于《怀沙》。田园之情,乐于《橘颂》,嘉遁之节,幽于《山鬼》。于戏!美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滋流万代。李太白得其精髓,杜工部受以训蒙。韩昌黎取之博采、柳河东乐乎嘉美。欧、苏、王、曾诸家,无不阴受其赐。虽云慨然自成,妙笔生花,各为一家宗师,微屈子之先驱,安至此哉!屈子之德,大矣哉!

  吾等仰观以按,屈子之文,如昭日浩月,明洁贞庄,合尚书之微言,应春秋之大义。后世诸贤,多取以自励。史迁蒙辱,引屈文以发愤,乃成《太史公书》。仲淹遭谪,读骚辞以明志,遂有《岳阳楼记》。或嘉云:希文忧乐关天下,屈子襟怀寄楚骚。此为至当之论也。

  朱子云: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后世诸贤,秉持以正,修身齐家,荷志怀忠,待时以安天下。兵燹突发之日,国危邦覆之际,英杰挺身赴汤,贤达冒矢平乱,扶危济难,出民水火。岳武穆、文少保、于兵部、袁督师等,莫不如是。及于无辜罹难,临刑就戮,慷慨自若,盖同于屈子也。而秦会之、留梦炎、徐有贞、钱龙锡诸贼,陷谮忠良,积毁销骨,几如于子兰也。君子主阳,刚健至大。小人主阴,深刻密鸷。千秋逆贼之行,几出一辙。万世忠良之品,似如一人也!是故,忠良之道恒同,奸佞之途如一,古今一理也。端午之俗,世代相传,盖取宏发先贤之意,修身性、正人伦、美风俗、崇明教,晓谕子孙也。由此以观,屈子之节,如明灯高烛,精魂常在,永放异彩也!美矣!

  神州自道咸以来,国势日蹙,江河日下。西洋诸夷,辄以欺凌。辛亥驱虏,危邦再造。己丑鼎革,新朝肇基。外蛮虽已尽逐,王化未得宣谕。西说肆虐,邪议猖獗。高丽、扶桑,被发左衽之地,闻为窃笑。高丽申遗于联合之国,盗我中华之菁礼。山林为之疾呼,朝堂未予争言。呜呼!九州岛坤舆,圣道祖居,号为礼仪之邦,先王遗制,竟沦失于东夷,实为奇辱也!

  吾等轩辕苗裔、神农子孙,今聚江滨,临祭先贤,宏华夏之古礼,扬民族之精神。昭示天下,彰达寰宇。吾等必竭智穷力,振扬邦威。待得有成之日,复以伏告烈士云。

  呜呼!用侑歆祀,伏惟尚飨。


  (六)礼乐

  礼乐不可分。在祭祀、燕飨、朝觐、军旅等重大典仪中,宫廷雅乐都是极重要的组成部分。雅乐是华夏礼乐制度的独特产物,古典音乐的巅峰,从周代一直延续传承数千年。雅乐歌辞至今仍保留在《诗经》雅、颂,《乐府》郊庙歌辞等篇章中。

  周代雅乐是历代雅乐的源头和正朔,对后世雅乐影响至深。《周礼·大司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大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

  据考,周代乐官在全部礼官中的比例占到了三分之一,使用的乐器约在88-133种之间。雅乐所用乐器以编钟和编謦等为主,汉代以后雅乐的主要乐器逐渐被新兴的乐器如琵琶、横吹等所取代。

  祭孔音乐是祭祀雅乐的重要代表,至今在韩国还留有残迹。历代祭孔礼乐多有变化,如开元礼,皇太子释奠,迎神用诚和之曲,宋政和亲祀仪,迎神作凝安之曲,明代用大晟登謌乐。

  (七)礼容

  礼容,是行礼者在行礼时的容貌、体态等,是礼义的外在表现,从中可见行礼者内心是否诚与敬。

  《玉藻》:“祭,容貌颜色,如见所祭者。” 《祭义》描述了祭祀时祭者的感受:祭祀那天,进入庙室,在放置祖先神位的地方仿佛能看到亲人。转身出门,肃穆中仿佛听到了亲人说话的声音。出门之后,耳边仍有祖先喟然长叹的声音。孝子祭祀时,要竭尽全力表现得诚恳和恭敬,要竭力使礼节不要有什么过失。进退都要恭敬,好象就在父母面前,正在听从父母的召唤。从他的祭祀就可以看出他的孝敬:他站立时,用前屈的身体表示孝敬。走上前时,和颜悦色表示孝敬。献上祭品时,用想让神灵享用的心情表示孝敬。直到退后站立时,好象等待接受命令。在祭品撤下后退下来时,恭敬庄重的神色仍未从脸上消失。助祭的宾客都走了,孝子还站在那里。祭祀结束后,孝子神情恍惚,好象亲人还会进去。做不到这些,就是粗野、疏远、不真心爱戴、傲慢的表现,就是忘了祖先,这样的祭祀就失去了意义。

  其实,礼容并没有规定的程序,关键在于内心的表达。《祭义》还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

  孔子在祭祀时,捧着祭品怀着恭敬的心情走向亲人的灵位,走得很快,步子急促。祭祀之后,子贡问:“您说祭祀时要仪态从容,神情矜持,您今天却不是这样,为什么呢?”孔子说:仪态从容,是疏远的表情,神情矜持,是专注于自我的表现。疏远又专注于自己,怎么能与亲人的神灵交接呢。所以说,礼不能一概而论,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好自己应当做的事。

  (八)等差

  等差是传统礼乐制度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有鲜明的等级性。什么等级的人行什么等级的礼,不得僭越。等差从祭礼的各个要素中体现出来,又分为不同的情况,对此,《礼器》做了概括:

  一、礼有以多为贵者:如,宗庙之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行礼时用的豆,天子二十六,诸公十六,诸侯十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二、有以少为贵者:如,天子无介,郊天特牲,天子适诸侯。诸侯膳以犊。

  三、有以大为贵者:如宗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封丘之大,都是以大为贵。

  四、有以小为贵者: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五、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六、有以下为贵者:如最高的祭不用坛,燔柴祭天只在地面清扫出一块地方为祭。

  七、有以文为贵者:如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

  八、有以素为贵者:如,大圭不琢,大羹不和,大路素而越席。大圭是天子祭祀时插在绅带之间的玉器,不加雕琢。大羹是煮肉汁,不加盐菜不致五味。大路,祭天用的木车,几乎不加装饰,上面铺的是蒲席。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1 23:49 | 顯示全部樓層
六 追怀亲人的音容——家祭礼

  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很少有家祭的概念了,由于居住环境的变迁和殡葬制度的改变,家中已无家庙宗祠、坟祭也越来越少。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偶有家祭的场面,但多经过艺术加工,并不完全符合古时家祭的制度。这里,以朱子《家礼》所载宗祠祭祀制度为例加以说明。

  如前所述,周制,庶士庶人无庙,至南宋,出现了祠堂制度,祠堂分四龛,奉高(祖考,及妣,下同)、曾、祖、考四代神主,春秋分冬夏至四时卜吉而祭。元日寒食清明重阳等世俗节日及祖先忌日也有祭祀。

  【祠堂】

  《家礼》说,“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祠堂之制,外为中门,中门外为两阶,皆三级。东曰阼阶,西曰西阶,阶下随地广狭以屋覆之,令可容家众叙立。又为遗书衣物祭器库及神厨于其东缭。”但是“家贫地狭则止为一间,不立厨库,而东西壁下置立两柜,西藏遗书衣物,东藏祭器亦可。”

  祠堂内,“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祭器的存储方面,“床席倚卓盥盆火炉酒食之器,随其合用之数,皆具贮于库中,而封锁之不得它用。无库则贮于柜中,不可贮者,列于外门之内”。

  传统社会中,祠堂的地位极高,“或有水火盗贼,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器,然后及家财”。

图:《家礼》家庙及祠堂示意图

  【祭服、祭器、祭献】

  祭服:四时祭,主人及众丈夫深衣,主妇及众妇女褙子。

  祭器:四时祭,香案、香炉、香合、茅沙、酒架、酒注一、酹酒盏、盘、受胙盘、匕、巾、茶合、茶筅、茶盏、托、盐碟、醋瓶、火炉、汤瓶、香匙、火筯、祝版、盥盆、帨巾等。

  祭献:四时祭,果、菜蔬、脯醢、肉鱼馒头糕、羮饭、肝、肉。

图:家祭陈馔图

  【仪程】四时祭为例

  ①时祭用仲月前旬卜日

  祭前先占卜。在孟春下旬之首,选择仲月三旬各一日,或丁日或亥日。主人盛服立在祠堂中门外,西向……(略)

  ②前期三日斋戒

  祭前需斋戒。祭前三日,主人帅众丈夫致斋于外。主妇帅众妇女致斋于内。要求每日沐浴更衣,节制饮酒食肉。不吊丧,不听乐,凡是凶秽之事皆不得参与。

  ③前一日设位、陈器

  祭祀前一天设神位、陈设祭器。主人帅众丈夫着深衣,与执事洒扫正寝,洗拭桌椅。在堂西北壁下,设高祖考妣等位,向南。在堂中设香案,置香炉、香合于其上。用束茅聚沙铺在香案前及逐位前地上。在东阶上设酒架,在其东边放桌子,上面放一酒注,一酹酒盏,一盘,一受胙盘,一匕,一巾,茶合、茶筅、茶盏、托、盐碟、醋瓶。在西阶上放火炉、汤瓶、香匙、火筯,西边放主桌子,设祝版于其上。在阼阶下东西边设盥盆、帨巾各二,西边的有台架,再在其东边设陈馔大床。

  ④省牲、涤器、具馔

  查看牲,洗涤祭器,准备祭品。主人帅众丈夫深衣查看牲,宰牲。主妇帅众妇女背子涤濯祭器,清洁釜鼎,准备祭馔。毎位需要准备果六品,菜蔬及脯醢各三品,肉鱼馒头糕各一盘,羮饭各一椀,肝各一串,肉各二串,务令精洁。未祭之前要保持清洁,不要让人先食及被猫犬虫鼠所污。

  ⑤厥明夙兴设蔬果酒馔

  祭祀日黎明就要安排酒馔。祭日当天,黎明起床,主人以下深衣,及执事者到祭所,盥洗,然后开始安排祭献。桌子南端设果碟,接着相间摆放蔬菜脯醢,在桌子北端设盏盘、醋碟,盏西碟东,中间放匙筯。在架上设玄酒(清水)及酒各一瓶。玄酒是其当日取井花水,放在酒西。炉火烧旺,瓶中热水。主妇穿褙子把祭馔加热,都要加到极热,用盒盛出,置东阶下大床上。

  ⑥质明奉主就位

  清晨请神主就位。清晨,主人以下各着盛服,盥手,以帨拭干手,到祠堂前,众丈夫象告日那天那样站立。主妇在西阶下,北向站立。主人如果有母,则站在特别的位置即主妇之前,其它各等亲属皆取北向东上位置。立定,主人从阼阶登阶,搢笏(把笏插在大带中),焚香,出笏,念祭辞曰:“孝孙某,今以仲春之月,有事于皇高祖考某官府君,皇高祖妣某封某氏,皇曾祖考某官府君,皇曾祖妣某封某氏,皇祖考某官府君,皇祖妣某封某氏,皇考某官府君,皇妣某封某氏,以某亲某官府君,某亲某封某氏祔食。敢请神主出就正寝,恭伸奠献。”念完之后,搢笏,聚拢椟,在正位祔位各置一笥,椟都以执事者一人捧之。主人出笏做前导,主妇跟从,卑幼在后面。至正寝,放在西阶桌子上。主人搢笏,打开椟,请诸考神主牌位出就位。主妇盥帨后登阶,如丈夫这样奉诸妣神主。之后,都下阶回到原位。

  ⑦参神

  拜请神主。主人以下叙立如祠堂之仪。立定,主人与众人向神主再拜。如果有尊长老疾者,在其它地方休息。

  ⑧降神

  神主下人间,迎接神主。主人登阶,搢笏,焚香,再出笏,少退,站立。执事者一个人开酒,取巾擦拭瓶口,斟满酒注。一个人取东阶桌子上盘盏站在主人左边,一个人执酒注站在主人之右。主人搢笏,跪,奉盘盏者也跪,进盘盏,主人受之,执注者亦跪,斟酒于盏,主人左手执盘,右手执盏,灌在茅上,再把盘盏交给执事者。出笏,俛伏,兴,再拜,然后下阶复位。

  ⑨进馔

  主人登阶,主妇从之,执事者一人以盘奉鱼肉,一人以盘奉米麫食,一人以盘奉羮饭跟随登阶,到高祖位前。主人搢笏,奉肉,奠于盘盏之南。主妇奉麫食,奠于肉西。主人奉鱼,奠于醋碟之南。主妇奉米食,奠于鱼东。主人奉羮,奠于醋碟之东。主妇奉饭,奠于盘盏之西。然后,主人出笏,皆下阶复位。

  ⑩初献

  第一次献。主人登阶,到高祖位前。执事者一人执酒注,立在主人右面。主人搢笏,奉高祖考盘盏,在位前面东向站立。执事者西向在盏中斟酒,主人奉之,奠于故处。再以相同的方法奉高祖妣盘盏。出笏,位前北向站立。执事者二人奉高祖考妣盘盏立在主人之左右。主人搢笏,跪。执事者也跪。主人受高祖考盘盏,右手取盏,祭酒于茅上,再以盘盏授执事者,同样的方法受高祖妣盘盏。出笏,俯伏,拜,兴,少退,站立。执事者在炉中炙肝,用碟盛之。兄弟之长一人奉之,奠于高祖考妣前匙筋南面。祝取版立在主人之左,跪,读祝文曰:“维年岁月朔日,子孝元孙某官某敢昭告于皇高祖考某官府君、皇高祖妣某封某氏:气序流易,时维仲春,追感岁时,不胜永慕,敢以洁牲柔毛,粢盛醴齐,祗荐岁事,以某亲某官府君、某亲某封某氏,祇食尚飨。”读完之后拜,兴,主人再拜,退,到诸位前,相同的方法献祝。毎个神位逐位读祝完毕,兄弟众男中不做亚、终献的依次分诣本位所祔之位,酌献的方法如前,但不读祝文。献完后,都下阶复位。

  ⑾亚献

  第二次献。主妇为之,诸位妇女奉炙肉及分献祭品,如同初献仪,但不读祝文。

  ⑿终献

  第三次也即最后一次献。兄弟之长或长男或亲宾为之。众子弟奉炙肉及分献祭品,如同亚献仪。

  ⒀侑食

  即陪侍祖先进馔的意思。主人登阶,搢笏,执酒注,将诸神位前皆注满酒,立于香案之东南。主妇登阶,插匙饭中,柄向西,摆正筷子,立于香案之西南。两人皆北向,再拜,下阶复位。

  ⒁阖门

  即关上门让祖先进馔的意思。主人以下皆出门。祝关门,无门处降帘子也可。主人站在门东,面向西,众丈夫在其后。主妇站在门西,面向东,众妇女在其后。如有尊长,则在其它地方休息。

  ⒂启门

  稍许,祝三声“噫歆”(即表示祖先已飨用祭品而且已吃饱),打开门。主人及以下皆入。临时在其它地方休息的尊长也进入,就位。主人主妇奉茶,分进于考妣神位之前(给祖先用茶安食),祔位由诸子弟妇女进奉。

  ⒃受胙

  接受祖先留下的胙肉。执事者在香案前设席。主人就席正坐,向北。祝到高祖考前,举酒盘盏,在主人之右。主人跪,祝也跪,主人搢笏,接受盘盏,祭酒,饮一小口酒。祝取匙和盘,抄取诸神位之饭各少许,奉到主人之左,嘏(祝为受祭者致福于主人)于主人曰:“祖考命工祝承致多福于汝孝孙,使汝受禄于天,宜稼于田,眉寿永年,勿替引之。”主人置酒于席前,出笏,俯伏,兴,再拜,搢笏,跪,受饭尝之。取酒卒饮。主人执笏,俯伏,兴,站立在东阶上,向西。祝立于西阶上,东向,告“礼成”,下阶复位,与在位者皆再拜。主人不拜,下阶复位。

  ⒄辞神

  辞送神主。主人及以下皆再拜。

  ⒅纳主

  收纳神主牌位。主人主妇皆登阶,把各神主牌位放于椟中。主人用笥装椟,奉归祠堂如来时的礼仪。

  ⒆彻

  撤除祭品祭器。主妇回来,监督撤馔。酒在盏注等器物中的,皆注入瓶中,都封好,称为福酒。果蔬肉食都放入家用宴器,主妇监督洗涤祭器归位收藏。

  ⒇馂

  分胙品。是日,主人监分祭胙品,取少许放在盒中,加上酒,都封好,遣仆人执书信送于亲友。然后设席,男女分开,按尊卑排成列,面向南。尊者一人先就坐,众男叙立,为一行,以东为上首,皆再拜。子弟之长者一人稍进,站立,一执事者执酒注站在他右面,一人执盘盏站在他左面。献者搢笏,跪,起来,受注斟酒,反注受盏,念祝辞曰:“祀事既成,祖考嘉飨,伏愿某亲,备膺五福,保族冝家。”授予执盏者,放到尊者之前。长者出笏,尊者举酒饮毕。长者俯伏,兴,退复位,与众男皆再拜。尊者命取注及长者之盏放在前,自斟之,念祝辞曰:“祀事既成,五福之庆,与汝曹共之。”命执事者以次就位,都斟遍酒。长者进跪受饮毕,伏,兴,退立。众男进。揖拜,退立,饮。长者与众男皆再拜。诸妇女献女尊长于内如众男之仪,但不跪。之后,就坐,取肉食。诸妇女倒堂前献男尊长寿。男尊长酢之如前。众男到中堂献女尊长寿,女尊长酢之如前。之后,就坐,取麫食。内外执事者各献内外尊长寿如仪,但不酢,遂就斟,在坐者皆举,乃再拜,退。再荐米食,然后相互行酒,间以祭馔,酒馔不够的则以其它酒馔补上。将要结束时,主人分胙给在外的仆人。主妇分胙给在内的执事者。微贱之人都要照顾到,受者皆再拜,饮食完毕后撤席。

  至此,四时祭祭礼全过程结束。

  朱子提醒说,“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贫则称家之有无,疾则量筋力而行之。财力可及者自当如仪。”希望祭祀者根据自身经济状况量力而行,只要能对祖先尽爱敬之诚即可。

  【其它家祭之仪】

  其它家祭情形,如祭初祖、先祖、祢(父)、忌日、墓祭,基本上都是在四时祭的基础上略有调整,这里以忌日和墓祭为例原文照录,不再详解。

  忌日
  前一日斋戒
  (如祭祢之仪。)

  设位
  (如祭祢之仪,但止设一位。)

  陈器
  (如祭祢之仪。)

  具馔
  (如祭祢之仪一分。)

  厥明,夙兴,设蔬果酒馔
  (如祭祢之仪。)

  质明主人以下变服
  (祢则主人兄弟黪(cān,浅青黑色)纱幞头,黪布衫,布里,角带。祖以上则黪纱衫。旁亲则皂纱衫。主妇特髻去饰,白大衣淡黄帔。馀人皆去华盛之服。)

  诣祠堂,奉神主出就正寝
  (如祭祢之仪,但告辞云:“今以某亲某官府君逺讳之辰,敢请神主出就正寝,恭伸追慕”,馀并同。)

  参神,降神,进馔,初献
  (如祭祢之仪,但祝辞云:“岁序流易,讳日复临,追逺感时,不胜永慕……”,考妣改“不胜永慕”为“昊天罔极”。旁亲云:“讳日复临,不胜感怆……”,若考妣则〈疑四库缺文〉祝兴主人以下哭尽哀,馀并同。)

  亚献,终献,侑食,阖门,启门
  (并如祭祢之仪,但不受胙。)

  辞神,纳主,彻
  (并如祭祢之仪,但不馂。)
  是日不饮酒,不食肉,不听乐,黪布素服素带以居,夕寝于外。

  墓祭
  三日上旬择日,前一日斋戒
  (如家祭之仪。)

  具馔
  (墓上毎分如时祭之品,更设鱼肉米面食各一大盘以祀后土。)

  厥明洒扫
  (主人深衣,帅执事者诣墓所,再拜,奉行茔域内外,环绕哀省三周。其有草棘,即用刀斧鉏斩芟夷。洒扫讫,复位再拜。又除地于墓左,以祭后土。)

  布席陈馔
  (用新洁席陈于墓前,设馔如家祭之仪。)

  参神,降神,初献
  (如家祭之仪,但祝辞云:“某亲某官府君之墓,气序流易,雨露既濡,瞻扫封茔,不胜感慕……”馀并同。)

  亚献,终献
  (并以子弟亲宾为之。)

  辞神,乃彻,遂祭后土,布席,陈馔
  (四盘于席南端,设盘盏匙筋于其北,馀并同上。)

  降神,参神,三献
  (同上,但祝辞云:“某官姓名,敢昭告于后土氏之神,某恭修岁事于某亲某官府君之墓,惟时保佑,实頼神休,敢以酒馔,敬伸奠献,尚飨。”)

  辞神,乃彻而退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