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15|回復: 0

[思維啟發] 楊朝明:”“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複製鏈接]
国学萌 發表於 2016-8-1 10: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7-31 楊朝明 學國學網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學》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傳統的“大學之道”就是成人之道,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是人的培養,就是人的社會性內涵的充實,是人的心性的成長。傳統文化的傳承目標就是追求社會的至善,這是通過明德、親民進而才能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


中國傳統的教育分為“小學”和“大學”。這個“小學”是“小子之學”,是關於小孩子的教育,讓孩子學習怎麼做;“大學”跟現在的大學概念有所區別,以前的大學是“大人之學”,就是“成人之學”。這裡的“成人”並非一個年齡概念,而是一個文化概念。一個人只有具備了社會人的特質才算成人。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成人指的是人的社會性,與社會性相對的是人的自然性。所謂“自然人”,指的當然是人的自然屬性。顯然,人不能僅僅是自然的人,從這樣的角度,早期儒家思考問題的邏輯起點就是“人禽之辨”。孟子講,“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人和動物如果沒有區別的話,人只是一個純粹的自然人。純粹的自然人要變成社會人,就賦予了社會性,就要充實成人之德。人處在社會關係中,就屬於某個家庭、某個單位或團體、某個國家和民族。當一個人的人性健全後,這才算一個社會人。


大學之道培養社會人,社會性使人成為一個完善的社會人,但是大學和小學兩者之間又是相互聯繫的。小學學的是“是什麼”“怎麼做”,到了大學就要瞭解“為什麼”。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禦、書、數之文”。


“禮、樂、射、禦、書、數”實際上是小學六藝,是小孩學的基本技能。小學的課程就是讓孩子懂這些東西,雖然他們不知道為什麼,但是他們知道怎麼做,如見了老人要有禮貌,見了國旗要行禮等,雖然他們還不能深層地理解為什麼尊老、為什麼愛國,但要培養這種情感。而到了大學,就要知道其中的為什麼,為什麼要愛國,為什麼要尊長。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學就是一種“明禮”或“明理”的教育。每個成人都應達到明理向善,把好的德行向外、向下傳播。孟子談善端,善端就是明德,明明德就是把好的德行放大,也就是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比如,孟子曾經舉例子說,一個小孩將要掉井裡,這時候誰都會救。那麼,為什麼呢?孟子分析說:這不是為了與他父母交朋友,也不是想得到周圍人的誇獎,更不是不喜歡孩子掉到水裡的聲音,而是因為人都有惻隱之心,不忍心見到孩子受傷害。而且,人不光有惻隱之心,還有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當把這些好的德行放大開來時,就能明德。明德就是修身,由修身到推己及人叫親民,最後達到至善。


大學之道如何實現?早期的儒家早已論證清楚:必須遵從教育的規律,教於當教之時,這就是“適時而教”。適時而教就要求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中小學、青少年時代是教育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就是“當教之時”,因此,這時期學校的德性教育極其關鍵,在整個社會教育中特別值得重視。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教育自然包括正反兩個方面,正面教育為主,適當懲戒為輔。教育和懲處,大體相當於德與法的關係。在教育與引導的時候,不可缺少對某些不良現象的嚴厲懲處。要制定規則,嚴格執行規則。規則只要通過、公佈了,就必須遵守。如果沒有規則、沒有規矩,任何事情也辦不好,就會亂象叢生。儒家講禮,禮是德與法的有機統一。禮是社會的一個運行系統,包括社會規章、行為規範的許多方面。不能一提到傳統文化好像就是學者的事情,就是行行禮儀、穿穿禮服,讀讀經典之類,而應該是全社會的聯動。


一百多年前柳詒徵先生說過的一句話:“今日社會國家的重要問題,不在於信不信孔子,而在於成人不成人”。不是嗎?那些破壞社會國家的行徑,“皆不成人者之所為也”。要改變這種現象,要建設新的社會、新的國家,就必須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使“人人知所以為人”,也就是讓每個人知道作為一個社會的人應當如何去做。


作為一個人,他不僅僅是作為一個自然人而存在,還應該是一個社會人,需要對社會負責,需要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義務與責任。孔子儒家的思想就是這樣一種修身學說,是為“成人”的過程提供指導。一言以蔽之,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如何做人的問題,當所有人都把做人的問題解決了,這個社會就一定充滿愛。


(文章來源:濟寧日報;楊朝明:孔子研究院院長、國際儒聯副理事長)原標題:“大學之道”即成人之道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