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24|回復: 0

[國學觀點] ·温故得众则得国 失众则失国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7-27 08: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温故:得众则得国 失众则失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诚哉斯言!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秉承『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的理念,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胜利。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语出〖大学〗,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政治主张,意思是说得到民众的支持就能得到政权,失去民众的支持就会失去政权。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所以,『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的本质是『民心向背』。执政者欲得民心,就必须『以民为本』。

自殷代神权政治退出历史舞台后,周代统治者总结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左传〗中记载了不少『重民轻神』的言论,反映了当时涌动着一股民本主义思潮。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期,执政理念从重神转为重民,官员任职由世袭转为流动,政权的基础不再由神灵与世袭贵族决定,而是取决于民众的支持。战国中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的论断,把民本思想推向高潮。国以民为本,社稷为民而立,国君的尊贵取决于民众的支持与社稷的存亡。执政者要保住位,就要稳社稷,欲稳社稷就必须『以民为本』。

执政者是人,民众也是人。既然都是人,心同理同,就有同类意识。『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在孝、悌、慈三件事上,执政者率先做到了,老百姓也就做到了。工匠制作方器,度之以矩使之方,执政者施政也一样,要考虑到上下左右,均齐四方,此即所谓『絜矩之道』。

『絜矩之道』要求执政者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君民同好恶,共患难,同甘苦,共命运。只有这样,才可以构建起『家国命运共同体』。但是有时候做到同甘共苦还不够,执政者还要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孔子说:『宽则得众。』宽容、礼让,与民不争,执政者以更大的包容心,才能肩负起执政为民的责任。

民心向背决定事业成败。〖孟子·梁惠王下〗记载,孟子给齐宣王讲了一堆仁政的道理,但齐宣王以自己有一些缺点推脱无法行仁政,其中一个缺点是『寡人好货』。孟子说,王好货(贪财)不要紧,但你只要『与百姓同之』,使百姓富起来,就可以得到百姓拥护,从而一起实现王道大业。齐宣王又说了一个缺点,『寡人好色』。孟子说,当年古公亶父喜欢美女,但是他能想到百姓,使『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如今,『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不也可以与百姓一起实现王道吗?可见,得民心的关键取决于,执政者不能自己得好处而置百姓于不顾。

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孟子详细阐发了如何做才能『得众』。梁惠王自认为执政很用心,但是效果却不好,依然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孟子尖锐地批评梁惠王『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但是『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你这是在『率兽而食人』啊!当百姓的生存困境与统治者的奢靡腐化同时显现之时,也是失民心的政治危机爆发之际。梁惠王没有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因而无法获得民众支持。孟子给出了『得民心』的方案就是,仁爱之君制民之产,施行仁政,满足民众需求。唯此,百姓才可能与执政者齐心协力实现王道。

古往今来,王朝变换与政权更迭无不从正反两种例子诠释着『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西周以殷为鉴,『民惟邦本』,开创了礼乐文明的繁盛。西汉吸取秦朝暴政的教训,『与民休息』,崇儒学,奠定大汉基业。唐代谨记隋亡之殇,魏征更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劝谏唐太宗戒骄戒慎,终成贞观之治。历史规律告诉我们,只有执政者『不忘初心』,不以一己之私侵夺百姓之利,才可以『得民心』『得民众』,进而『得国』『得天下』。『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如果国君罔顾民众利益,还想得到民众拥护,那注定是『失众』『失国』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号召全党:『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民本色的庄严承诺,也是自觉传承古代优秀治国思想的表现。只有『不忘初心』,始终保持『人民本色』,坚持『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利益』,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孟子研究院尼山学者特聘专家)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