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67|回復: 0

[國學觀點] 亮点不只两个亿从曾巩〖局事帖〗看宋代官场与高考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5-30 07: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亮点不只两个亿从曾巩〖局事帖〗看宋代官场与高考

亮点不只两个亿从曾巩〖局事帖〗看宋代官场与高考

曾 巩

日前,在某专场拍卖中,一幅名为〖局事帖〗的宋代书札被买下,竞拍价加上佣金,总成交价高达2.07亿元。

〖局事帖〗是北宋文学家曾巩晚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这封信内容很短,但是信息量巨大。今天就让我们从这封信出发,窥探一下大宋王朝的官场生态和考试制度。

〖局事帖〗

曾巩的抱怨:接替我的人怎么还不来?

曾巩在这封信中写道:

局事多暇,动履禔福。去远诲论之益,忽忽三载之久。跧处穷徼,日迷汩于吏职之冗,固岂有乐意耶?去受代之期虽幸密迩,而替人寂然未闻,亦旦夕望望。果能遂逃旷弛,实自贤者之力。夏秋之交,道出府下,因以致谢左右,庶竟万一。余冀顺序珍重,前即召擢。偶便专此上问,不宣。巩再拜运勾奉议无党乡贤。二十七日,谨启。

上面这些话文绉绉的,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翻成白话文大概是这样的:

如今的官场人浮于事,闲暇很多,我在这里祝愿您吉祥如意,永远幸福。跟您离得远,好久没有聆听您的教诲,时间眨眼即逝,咱们已经有三年没见过面了吧?我在这个偏远荒僻的破地方任职,每天处理的都是鸡毛蒜皮的琐碎工作,这真不是我想干的啊!虽然朝廷有调我回京的计划,可是接任的人姗姗来迟,到现在一点儿消息都没有,我只能在这里朝夕盼望。如果真能离开这个地方的话,那不是因为我运气好,而是得益于您这位贤者的努力帮忙。我估计今年夏秋之交应该可以办好交接手续,进京接受新的工作,届时我会从您的家门口经过,并通过您的下人向您致谢,这样才能把我对您的万分感谢当中的一分给表达出来。最后祝您身体健康,升迁顺利,别的就不多说了。曾巩再次向运勾奉议无党乡贤致敬,写于二十七日。

在信的末尾,曾巩向运勾奉议无党乡贤致敬,说明这封信是给他一个老乡(乡贤)写的。无党应该是这位老乡的号(古代士大夫除了名字还有号,如苏轼号东坡,陆游号放翁),而运勾奉议则是这位老乡的官衔。

运勾是转运使司勾当公事的简称,这是在转运使手下做高级文秘工作的官职,相当于省政府副秘书长。奉议是奉议郎的简称,属于北宋文官三十个级别当中的第二十四个级别,相当于八品官。据〖宋史职官志〗,运勾这一官衔出现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以后,奉议这一官衔出现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以后。另据〖曾巩年谱〗,元丰三年时曾巩正在沧州当市长(知州),到了元丰四年(1081年)他被神宗皇帝调回京城。我们结合信中提到的官衔以及曾巩自身的履历,可以推断出这封信一定是写于宋神宗元丰三年,也就是公元1080年。在这一年,曾巩已经六十二岁,已经连续在地方上当了十二年州县官,他渴望回京任职的心情是非常强烈的。

曾巩出身

与王安石是近亲,欧阳修也赏识他

既然曾巩渴望摆脱地方工作,那他为什么不通过正当程序向朝廷提出申请,而是拐弯抹角向一位官衔比他还要低的老乡求助呢?事实上曾巩并不是没有提出过申请,只是朝中大臣正在闹党争,掌权的一派大臣不想让他进京任职,所以他只能通过私人关系走后门,靠自己的朋友圈来达成愿望。

我们知道,宋朝的商业虽然繁荣,虽然已经出现了市民社会,但它毕竟仍处于专制体制下的农业时代,归根结底仍然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里,每个人都摆脱不了人情请托,而且大家在请托方面的资源和机会并不均等。

以曾巩为例,他就拥有普通人难于比拟的家庭背景和官场人脉。

他的祖父名叫曾致尧,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的进士,官至两浙转运使,相当于省长。他的父亲名叫曾易占,是宋仁宗(1024年)的进士,官至节度推官,相当于地方法院院长。他的生母姓吴,出身于淮南望族,同时也是大政治家王安石的亲戚王安石的外祖父吴畋就是曾巩母亲吴氏的亲哥哥。吴氏死得很早,她去世以后,曾巩的父亲又续娶朱氏,这位朱氏同样出身于淮南望族,家有良田三万亩,巧合的是,她跟王安石也是亲戚王安石的第二个妹妹嫁给了朱氏的堂弟。

祖父是高干,父亲是高干,生母和继母也都出身高贵,曾巩小时候自然能享受到相对优裕的生活环境,自然能接受相对优良的启蒙教育。按〖宋史曾巩传〗记载:(曾巩)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一生下来就很聪明,识字特别早,记忆力特别好,几百字的文章读一遍就能背下来,十二岁就能写出格调不凡的议论文,十八岁时就声名鹊起,并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您瞧,精英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就是这么牛。

亮点不只两个亿从曾巩〖局事帖〗看宋代官场与高考

亮点不只两个亿从曾巩〖局事帖〗看宋代官场与高考

曾巩,局事帖,镜心水墨纸本,29 39.5 cm

科举考试

录取率极低,就算考生通过了也未必能做官

出身于精英家庭的孩子不但在所受教育上比普通孩子有优势,而且在科举考试和公务员选拔考试当中也比普通孩子占便宜。

曾巩的父亲曾易占一生结过三次婚,总共生了六个儿子,即曾巩、曾晔、曾牟、曾宰、曾布、曾肇。这六个儿子当中,除了曾晔,另外五个都考中了进士。最令人惊奇的是曾巩考中进士那一次,他带着弟弟曾牟、曾布和堂弟曾阜,以及妹夫王几和王无咎,六个人同时参加由欧阳修主持的科举考试,居然一个不落全考中了。

宋朝科举考试并不容易通过,据北宋大臣上官均〖上哲宗乞清入仕之源〗一文描述:今科举之士虽以文章为业,而所习皆治民之说,选于十数万之中而取其三二百,使之治民,理或可也。从地方科考到中央科考,从州试、省试再到殿试,平均每次有十几万名考生参加,而最终被取中的只有二三百名而已。录取率如此之低,考生们除了要拼成绩,更要拼运气,像曾巩等六人同时入场,同时考中,这种奇迹从概率上是很难解释的。最符合常识的解释只能是曾巩等人走了后门,或者说他们虽然不走后门,但是主考官欧阳修出于欣赏曾巩的缘故,有意无意地为曾家子弟开了后门。

宋代考生通过了科举考试,并不代表可以做官,还需要再参加一场类似现在国家公务员选拔考试的关试。在后面这场考试中,制度上的不公平简直是显而易见的:每名考生都要先获得两名以上在职官员的保举,然后才能进场。前面说过,曾巩的父亲和祖父都是高干,他们家跟王安石又是亲戚,并且曾巩又从小受到欧阳修的赏识,有了如此强大的官场人脉,别说获得两名官员保举,就算要几十个保举都没问题(笔者注:王安石的年龄比曾巩小,但是却比曾巩做官早得多,所以曾巩是有可能获得王安石保举的)。而那些出身于平民家庭的考生就困难多了,他们的亲戚都是平头百姓,去哪里找在职官员保举他们呢?从这个角度看,宋朝的科举考试或许只是在事实上不公平,而宋朝的公务员考试则从制度设计上就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

恩荫

高干子弟不用考试也能做官

有的读者可能会提出反例:欧阳修出身贫寒,打小就死了父亲,小时候没钱购买纸笔,他妈妈用苇秆在泥地上教他写字,后来不一样考中进士并做了大官吗?这说明平民子弟还是有机会的嘛!

没错,平民子弟并不是一点儿机会都没有,只是跟官二代们比起来,他们的机会实在太少罢了。并且我还要纠正一点,欧阳修虽然出身贫寒,但他跟曾巩一样属于官二代,他的父亲欧阳观也做过官。欧阳观死后不久,欧阳修就跟着母亲投奔了做官的叔叔欧阳晔。欧阳修长大后还曾被大臣胥偃看中,做了胥偃的女婿,当他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时候,岳父胥偃正是他的保举人之一。我们试想一下,假如欧阳修的亡父和叔父都不是官员,假如他没有碰上一个做官的岳父,他极可能像大多数平民子弟一样下田劳作,而永远失去读书考试入朝为官的机会,宋朝的教育环境和官场生态就是这么不公平。

事实上,许多官员子弟即使不参加考试,也一样能获得做官的机会。比如说曾巩的祖父是大官,所以曾巩的父亲在中进士之前就已经做了两任公安局长(县尉)和一任法院院长(司法参军)。再比如说陆游的父亲陆宰是大官,所以陆游十二岁那年就有了一个登仕郎的官衔。

因为父亲为官,所以儿子可以免试为官,这在古代中国叫做恩荫。两宋三百年,平均每年通过科举考试和公务员考试做官的人是361名,而通过恩荫这一渠道做官的却有500名。再以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为例,该年吏部选官38864名,其中考试选官10923名,只占28%,而恩荫授官却多达22116名,占了57%(剩余的官员名额通过捐资购买和吏员提拔获得)。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宋朝官二代做官有多么容易。

过去有学者为曾巩作传,说曾巩年近四十才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后又多年在地方任职,想做京官时只能向熟人请托走关系,堪称仕途坎坷。其实跟绝大多数平民子弟比起来,曾巩已经是相当幸运了。您觉得呢?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