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39|回復: 0

[國學熱點分享] 韩星:形成中国自己的古典学(国学)发展模式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5-8-6 00: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日,在第四届全国国学院长高层论坛分组研讨会上,来自40余家高校的国学教学研究机构负责人或专家学者,就设立国学一级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试制订和推行“国学经典等级考试标准”“古代汉语等级考试标准”等问题展开了主题发言和讨论。对于当下发展火热的“国学”来说,现实教育现状究竟如何?国学是否应设立一级学科,设立后又是否存在学科冲突?为此,光明网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星,以下是访谈实录。


国学是对现有文、史、哲学科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的一种整合


“国学”作为当下社会比较热门的学科,其正规学校教育还相对欠缺。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是十年前独立建制的。因为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高校没有这样独立建制、从高考学生中直接招生,并且有本科教育的国学院,所以人大在这方面算是开风气之先。这是因为“国学”在我们国家一直是“黑户”,国学不是一级学科,其包含的研究方向分散在二级学科文、史、哲中。人大国学院的任课教师都是从文、史、哲不同学院调来的,专业不同,研究方向各异,在国学院寻找一种新的学科整合,但是还做得很不够。国学院目前课程,是尽可能地按照经、史、子、集来开课。这种结构是试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学科划分来安排,重建传统与现代的联系,打通乃至融合不同学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国务院学位办没有国学专业学位,所以学生写毕业论文就只能按照现有的文、史、哲来找自己喜欢的方向和导师来指导,毕业以后分别授予相应的学位。因此,将国学设立为一级学科是十分有必要的。


现在许多大学办国学院,是对现有文、史、哲学科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的一种整合,是为了调正长期以来引进西方这种学科划分以后所造成的各种弊端。因为近代以来,学术界极端地把传统的学术文化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几乎全盘引进移植西方的学术研究范式、学科体系,造成了现在学科划分太细,研究领域太专,思维方式僵化,研究方法落后等弊端,导致拥有几千年传统的“国学”散见于文、史、哲三系,被现代西方学科切割得七零八落。当然,现在文、史、哲各自领域也有一些学者在不断拓展,不断深化,许多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所以,国学一级学科的设立只会促进文、史、哲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重建中国自己的学术文化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传承几千年的优秀传统,获得更大发展。"


国学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对于什么是“国学”,学界存在很大争议,近代以来人们对于“国学”的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概主要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处于激烈的变革时期,也可以说是过渡时期,中西古今文化交流冲突,国学没有,也不可能确立自己相对独立的疆域、规范、典范。但可以肯定,近代的“国学”概念主要是相对于新学、西学(外学)而寻求中国学术文化的地位,凸显中国学术文化的自身特征,很大程度上泛指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具体的包括儒释道、诸子百家,等等。)


并且,“国学”是有载体的,那就是国家、民族。1906年国粹派邓实在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是故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是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学术文化的,任何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国学”,作为中国人当然也应该有自己的“国学”。


现在所说的“国学”一般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专指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精神文明、意识形态)方面,诸如历史、哲学、伦理、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律等,具体指以文字为载体的文献及其思想观念体系。尽管涉及的门类甚多,内容广泛,但传统的精神文明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广义的国学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等同的概念。文化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加起来就是广义国学的内涵,可以说是一门无所不包的学问,甚至可以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如果说是出于对“国学”学科体系建立还有争议的话,也可以参考西方的古典学,逐步完善中国现有国学研究和教育体系。古典学在西方有悠久的传统,也在西方现代大学和研究结构占用重要的地位,借鉴西方古典学的经验,形成中国自己的古典学(国学)发展模式,也许是目前可以值得探索与期待的将“国学”单独设立学科的一个途径。



(光明网记者陈城采访)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