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15|回復: 0

[汉语词典] 南开大学副教授:“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已出现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4-4-1 10: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今晚报
近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夏炎考证发现,“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有出现,指的是一种“昏暗的空气混浊状态”,这与现在中国气象局出台的《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中提出的霾的意思大体相当,而现代人最常用的“雾霾”一词,在古代也能找到踪迹。夏炎的这一研究成果刚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学术研究》上发表,题为《“霾”考:古代天气现象认知体系建构中的矛盾与曲折》。


  夏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生态环境史、社会史研究。他表示,古人在描述阴郁天气时也经常使用一些与“霾”联用的合成词,此外还有阴霾、霾恕Ⅵ不蕖Ⅵ舶怠Ⅵ搽、幽霾、旱霾等词语。现代人最常用的“雾霾”一词,在古代可找到踪迹,如《太平御览》卷645《刑法部十一》引崔鸿《前凉录》曰:“是月沉阴昏,雾霾四塞。”


  夏炎发现,在漫长的历史中,“霾”字含义发生过重大转变。在甲骨文之后,现存最早的记载“霾”的文本是《诗经・邶风・终风》篇,其中说到“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大意是整天刮风扬土,那个“他”是否肯再来。如果不去也不来问,总是让我心痛地思念。“终风且霾”便是古人解读“霾”的唯一文本来源,后世学者对“霾”的理解也是源自这一孤立文本。《尔雅》最早对《终风》一诗中的“霾”字作出解释,意为“风而雨土”。此后,历代学者均将这一解读奉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从而建构了古人对“霾”的主流认知体系,这在古代天气认知发展史上占有坚不可摧的地位。


  夏炎表示,从历史学的视角来讲,研究“霾”的原始意义及其变化,不仅可以揭示人类如何结合自身文化对自然世界进行认知的真相,同时对于当代人客观理解“霾”的实质、成因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记者殷莹 通讯员陆阳 实习生侯蕾)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