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18|回復: 0

[口語危機] 汉语“是”源于“时”的考察(2)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2-11-8 18: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语文网
从语义上考察,“时”与“是”也相通。我国最早的训诂书都直接指明了“时”与“是”之间的联系。《尔雅・释诂下》:“时,是也”;《释言》:“是,则也。”郭璞注:“是,事可法则。”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诂》曰:‘时,是也。’此‘时’之本义,言‘时’则无有不‘是’者。”段注又说“是”字:“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於日也。”对“时”与“是”语义上的这种联系,自《说文》《尔雅》以来的辞书和历代语言学家从未对此提出异议。

    通过以上考察,“是”与“时”的联系已初步显露出来。但这些毕竟还只是阐释学的考察。下面我们将进一步提出文献学的确凿证据。

    二

    语言学界都非常清楚,“是”的意义系统历来极为复杂,这些意义之间的关系,至今仍是迷雾重重。虽然如此,但它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还是很清楚的。这里,我们先从《诗经》中“是”的用法进行讨论,因为它是公认可靠的最早的文献之一,而且对它的研究相对也较成熟。《诗经》中的“是”还没有今天的系词用法,它的主要义项有:(1)形容词,正确,与“非”相对。如《魏风・园有桃》:“彼人是哉?子曰何其。”(2)近指代词,这、这个、这样、此。如《小雅・巷伯》:“凄兮斐兮,成是贝锦。”(3)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如《大雅・崧高》:“于邑于谢,南国是式。”根据向熹先生《诗经词典》[6]中的统计,“是”作“正确”讲的有2处,作代词“这”讲的有60处,作复指前置宾语代词讲的有32处。这个统计反映着整个上古“是”的主要特点:主要作指示代词,也作形容词“正确”,动词“认为……正确”等讲。

    在早于《诗经》的最古老的文献《尚书》里,“时”的主要意义和用法正是如此。“时”在《尚书》中以每千字5.52的高频率出现,是居于前30位的常用词,这并非因为《尚书》处处涉及“四时”或时间,实际上“时”作为时间词讲的不足30%,剩下70%以上的“时”,(1)绝大部分作近指带词“此”或“这样”及与此有关的意义讲;[7]另外还有以下意义和用法:(2)动词“肯定”“认为……正确”;(3)形容词“正确”等。分别举例如下:[8]

    1.指示代词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尧典》:“谁能咸熙庶绩顺是事者将登用之”)

    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舜典》:“惟当居是百揆而勉力行哉”)

    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舜典》:“布种是百谷以济之”)

    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大禹谟》:“是汝之功”)

    帝曰:“皋陶,……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大禹谟》:“是汝之功,勉之”)

    益赞于禹曰:“……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大禹谟》:“是天之常道”)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皋陶谟》:“言帝尧亦以知人安民为难”)

    钦四邻!庶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用识哉,欲并生哉!(《益稷》:“若所行不在於是”)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汤誓》:“是日何时丧”)

    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洪范》:“敛是五福之道以为教用”)

    帝曰:“迪朕德,时乃功,惟叙。”(《益稷》:“是汝理水之功”)

    王曰:“呜呼!封,……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康诰》)

    今惟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抚于时。(《酒诰》)

    2.肯定、认为正确:

    百僚师师,百工惟时。(《皋陶谟》:“百官皆是言政无非”)

     工以纳言,时而^之,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益稷》:“当是正其而^道之”)

    3.判断:

    王曰:“呜呼!……越天忱,尔时罔敢易法,矧今天降戾于周邦?”(《大诰》)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