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41|回復: 0

[汉语教育] 古诗词中的"柳"(2)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2-9-17 18: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北京晨报
用柳来咏寓离别,始于《诗经》时代,被认为是《诗经》中的最佳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是一个出征的士兵深情地回忆起家乡的春日时光,丝丝垂柳随风摇曳的美丽场面。“依依”一词,既生动勾勒出了柳的轻柔形态,也衬托出了现时“雨雪霏霏”的苦况。经此发端,千百年来,柳不知被多少文人墨客所歌咏。当读到周邦彦的“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怎能不令人心生惆怅?至于再读到姜夔的“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便几欲掷书而起了。

    柳树的形态,很难以形成茂密的树林,枝叶也难以遮天蔽日。在长亭外、堤岸边,更多的是一排稀疏的柳树,翠翠青青,各自岸然独立。这种落落难合、不易为伍的特殊形态,与卓然独立的隐士有几分肖似。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弃彭泽令的官位之后归隐田园,就在门前栽植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世人皆以菊比拟陶渊明,其实柳又何尝不是高洁的象征?到后来,吕温以诗笑谑柳宗元:“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管依然在,千株柳拂天。”也为柳树的这种冲淡闲远的意象提供了相关佐证。

    在中国文化当中,娟逸的柳树还具有女性意象,又多具贬义,例如残花败柳,眠花卧柳。兴许是取柳絮轻浮、随波逐流之故。在这种语境下的柳,透着一股糜烂的气息,肉感而不祥。然而,就如韩翊在《寄柳氏诗》中所写:“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若是以一种悲悯的眼光看待,或许又会多少有些理解,在男权社会里,一个稍具姿色、却没有自主权的女人命运是如何的多舛。

    惜柳的人也许是越来越少了。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