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10|回復: 0

[兩岸四地] 许贻波:“一国两制”构思还需新的时代气息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2-7-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联合早报
   
  ● 许贻波
  台北当局最近一再提议,把两岸关系定位为“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认为双方互动应当建立在“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的基础上,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和平统一理论的再思考。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时当十年浩劫结束不久,国家百废待兴,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重新主导中共的政治路线。1979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思,作为实现两岸统一的基本政策。在实践中,北京依据当时国内外有利条件,将这一理念率先用于解决港澳回归,获得了相当的成功。
  整个八十年代,除了那场政治风波,西方世界和中国的关系相当融洽。为了联手对付苏联,中美两国结成了准军事同盟。当年清廷与英国和葡萄牙签有租借条约,两地回归依照合同方式进行。港澳与内地比邻,不仅多年来已经形成前店后厂的经济关系,北京在周边还有驻军。
和平崛起vs和平围堵
  相形之下,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北京却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局面。苏联解体后,中国的位置陡然生变,成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北京矢言和平崛起,华府出于防范,却也必须和平围堵,而台湾是第一岛链的关键环节。美国认同“一个中国”原则,却同时声称处理两岸问题须得依照和平方式。
  和港澳情形不同,台湾民众熬过半个世纪日本殖民的苦难岁月,又经历国民党戒严时期的高压统治,不免满怀悲情。两岸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出现显著差异,他们对祖国母体的认同,也必然存在落差。在各种复杂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多数民众对近期两岸统一,有着本能的排斥。
  解决台湾问题的困难,主要还在两岸的长期分治,现状来自国共内战,双方都是中国人,没有任何条约可以约束对方;两岸天堑隔阻,台湾拥有武装力量。北京为此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可是只能起到划红线的作用。“一国两制”构思对岛内促统,难以形成力道,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对台的温情召唤和道德诉求。
  多年来,台湾进入不独不统的胶着状态。台北的“一国两区”设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岛内的政治生态;维持现状,的确是民意主流,两岸要弥合历史伤口,需要一个相当长时期。在蓝绿两大阵营严重对峙的情形下,当局目前也只能对两岸现状做静态定位,力图将分治现实法理化,来赢得执政的主动权。
  总体来看,“一国两区”设想有其积极部分。其一是客观性;毕竟隔海分治已是六十多年的政治现实。其次是原则性;它所倚赖的中华民国宪法,支撑着台北“一个中国”的基本架构,为和平统一不可或缺。也有其消极部分;那就是缺乏前瞻性,可能被分离势力用来固化两岸分治现状,从而达到领土实质分裂。
  如果台北当局真的出于诚心实意,秉持和捍卫中华民国宪法,提出“一国两区”设想,只是作为过渡平台,来实现国家最终统一,而不是用作权宜手段,来谋求两岸永久分裂,那么,其主张就有积极和正面的意义。从长远看,“一国两区”或可是一块拓荒而出的薄田,今后收成如何,端看两岸怎样耕耘和播种。
  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北京需要更多地利用岛内促统的政治势力和主张。“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不管什么学说,其来何自,只要有助于完成和平统一,就是高论。“一国两区”其实也只是一个框架,是否合用,还需视其内涵。妥善利用其积极面,顺藤摸瓜,或可为两岸摸索出比较可行的理论模式。
  事实上,自九十年代以来,世局发生巨变;苏联解体后,以社会制度划分两大阵营,成为昨日黄花;中国加快改革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两岸的经济体制已经逐渐趋同。目前双方制度的差异,主要在于政治体制不同:大陆实行经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领导,台湾实行直接选举制度。
  二十多年来,无论社会主义理论,还是资本主义学说,都面临空前的挑战;如今单纯以制度来区分两岸,难免失之偏颇,何况制度孰优孰劣,双方各有说法。本来,在新形势下,和所有理论一样,“一国两制”构思也需要发展和更新,然而,由于邓小平崇高的历史地位,及其一言九鼎的说话份量,学界对理论探讨不免有所顾虑,情形和当年“两个凡是” , 多少有些类似。
  以和平方式完成国家统一,需要两相情愿。北京铺开“一国两制”构思蓝图,多年后,台北以“一国两区”设想回应,撇开政见分歧和意气争执,不乏有着积极和善意成分。长期以来,两岸各执一词,学界苦旱无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思路若无法变通,理论则无以创新。
  随着形势发展,两岸还需依照与时俱进,去芜存菁,审时度势,兼收并蓄的原则,对各种观点进行比较,归纳和评估,从而揉合出一套比较可行的基本思路。不过,尽管时过境迁,当年形成“一国两制”构思的思想方法和理论依据,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和以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依归,并没有过时,两岸在政治体制方面的显著差异,可能也还将长期存在。
  从理论上说,“一国两制”构思主要从体制层面,来说明两岸在“一个中国”架构下,应当而且能够和平相处,从而实现统一。在具体实践中,“一国两制”构思还需要一个运作载体和协调机制,那就是“一国两区”构造,它着重从法制层面,来落实双方在迈向统一的过程中,应当而且如何实际作业,从而完成过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国两制”构思和“一国两区”设想,或可被看作事物的一体两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伟大民族需具备宽广胸怀
  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若干政权并存的局面,原因在于当时政治和经济生态严重失衡。今天两岸分治,说穿了,就是当年大清朝轰然倒地后,各种政治势力经过反复较量,重新组合的结果。从这层意义上说,作为统一的前奏,分裂也有其合理之处,而且结果未必就坏;毕竟土地仍然在中国人手里。
  中国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懂得寻根问底,认祖归宗。争气的华人子弟出外闯荡,死活挣下一份家业,总会想到光宗耀祖。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最糟的情形是大片国土被割让给外国,尤其强邻,那叫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例如当年被俄国强行割取的锦绣河山,总计160多万平方公里。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高度的自我修复能力;天下合久必分,但也因此分久必合。国家分裂固然带来沉重的社会成本,却也滋润着华夏文明;整部中国历史就像一件经过烈火煅烧出来的千古名瓷,带着裂变的精美纹饰。作为历史画卷,“三国演义”雄浑地展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风采。
  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然而,一个伟大的民族要拥抱恢宏的时代,还需要具备宽广的胸怀,勇于打破历史的桎梏,来开拓创新的理论,广纳杰出的人材。历史上,周得吕望,汉得张良,因此各领数百年的时代风骚,就是因为适得其人,而且谋略得当。
  千寻铁锁,最终必定沉入江底。然而,史无前例的和平统一大业,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道路必然崎岖,而且坎坷。完成这一历史长征,需要超乎寻常的坚忍和不懈。也许,将来统一后,新中国的孩子们读到今天前辈的艰苦卓绝,感慨之余,不免掩卷,“听那杜鹃,在林中轻啼”。
 作者现在美国夏威夷州州政府任高级研究员
如今单纯以制度来区分两岸,难免失之偏颇,何况制度孰优孰劣,双方各有说法。本来,在新形势下,和所有理论一样,“一国两制”构思也需要发展和更新,然而,由于邓小平崇高的历史地位,及其一言九鼎的说话份量,学界对理论探讨不免有所顾虑,情形和当年“两个凡是” , 多少有些类似。
   
《联合早报》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