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99|回復: 0

[汉语教育] 试论汉语中成语的独特性及成语教学方法(1)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2-8-17 17: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语文网
论文摘要: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将“象、言、意”完美融合,将其用于创作,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作品的层次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成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就目前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部分的教学方式,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1 汉语成语的确定及其范围
  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短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对于它的界定,至今学术界仍众说纷纭,尚无明确定论。主要分歧在于成语和惯用语之间的划定。刘叔新先生认为凭借“表意的双层性”可以区分成语和惯用语,并认为 “穿小鞋”、 “碰一鼻子灰”和“三长两短” 、“七上八下”、“甚嚣尘上”等都具有成语的资格。而目前国内有学者则认为它们属于惯用语范畴,周荐认为,“穿小鞋”等之类常被人们视为惯用语的单位实际上应属于词,而“三长两短”、“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俗语单位为惯用语。
  2 成语是汉语的独特的组成部分
  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是汉语独有的语言,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是没有成语的。汉语是世界上独有的表意性语言,而成语又是汉语中最璀璨的明珠。它浓缩了历史,融进了文化,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而形成丰富。可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都包涵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的独特性在于:
  第一,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各朝各代的文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熟知成语典故之人,一读到成语,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鲜活生动的再现眼前;对历史不太熟悉之人,也会明白成语中引申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给人的教育启迪,通过成语这种方式,就把它的精神实质流传了下来。
  第二,成语用它强烈的情感、价值观和鲜明的形象感向人们传递细腻而准确的信息。成语中有褒有贬,扬善抑恶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有些抽象的感情、概念,用语言很难描绘,但一个普普通通的成语,就可以把人的感受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出来,这是成语特有的魅力。比如“哀声叹气、哀哀欲绝、哀思如潮”就把人悲痛的感觉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 “目中无人、昂首向天、昂首阔步”就把一个人的骄傲自大活灵活现的刻画了出来;“三顾茅庐”表达了刘备的求贤若渴;“鞠躬尽瘁”表达了诸葛亮为国操劳的精神。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具有重要内涵的概念,在成语中都有形象和生动的表述。成语是包罗万象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应的成语准确的表达出来。
  3 汉语成语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明、就没有智慧和创造,就没有一切。成语的产生形成,和汉语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古汉语文字洗炼、惜墨如金、高度提炼,这是成语产生的原因之一。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作诗,习惯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言志抒情,而诗歌创作有着很严格的韵律要求,要求文字非常精炼,在严格的韵律下,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和最大的内涵,因此古人在诗歌的创作中,产生了大量的成语。如“煮豆燃箕”、“老骥伏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成语,都来源于诗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神传文化。释、道、儒三教交相辉映,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所以,三教思想在成语中都有大量的反映,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中华文化中,儒教是主流,读书人也称儒生。所以,反映儒家思想的成语是最多的,体现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成语俯拾皆是,数不胜数。反映佛家思想的成语也很多,如“大彻大悟”、“三生有幸”、“顽石点头”、“天女散花”、“回头是岸”、“明心见性”、“慈悲为怀”、“指点迷津”等成语,都是反映的佛家思想。反映道家思想的成语也不少,如“水滴石穿”、“清静无为”、“鲲鹏展翅”、“道法自然”、“弄玉吹萧”、“上善若水”等等。三教思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大大丰富了成语宝库。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