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桃花溪(張旭)

唐詩三百首作者:【清】蘅塘退士孫洙發布:休竹客

2022-10-10 20:23

張旭西曆約六八五年至約七五九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爲『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譯文山谷雲煙繚繞,溪上飛架的高橋若隱若現;站在岩石西側詢問那捕魚歸來漁人。
注釋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縣桃源山下。
飛橋:高橋。
石磯:水中積石或水邊突出的岩石、石堆。
漁船:源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語句。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譯文這裡桃花隨著流水,終日地漂流不盡,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嗎?你可知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邊?
注釋盡日:整天,整日。
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賞析【桃花溪】出自唐代書法家、詩人張旭,是一首寫景詩。此詩通過描寫桃花溪的景色和詩人對漁人的詢問,抒寫一種嚮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然後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尋找桃源。全詩構思婉曲,布局巧妙,筆觸輕快,情韻悠長,對【桃花源記】的意境運用得空靈自然、蘊藉不覺,從而創造了一個饒有畫意、充滿情趣的幽深境界。
這首詩通過對桃花溪幽美景色的描寫和對漁人的詢問,抒寫了作者一種嚮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首句『隱隱飛橋隔野煙』,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深山野谷,雲煙繚繞;透過雲煙望去,那橫跨山溪之上的長橋,忽隱忽現,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裡飛騰。這境界多麼幽深、神秘,令人朦朦朧朧,如入仙境。在這裡,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野煙相映成趣:野煙使橋化靜爲動,虛無飄渺,臨空而飛;橋使野煙化動爲靜,宛如垂掛一道輕紗幃幔。隔著這幃幔看橋,使人格外感到一種朦朧美。『隔』字,使這兩種景物交相映襯,溶成一個藝術整體;『隔』字還暗示出詩人是在遠觀,若是站在橋邊,就不會有『隔』的感覺了。
下面畫近景。近處,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島如嶼石磯;那飄流著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漁船在輕搖,景色清幽明麗。『石磯西畔問漁船』,一個『問』字,詩人也自入畫圖之中了,使讀者從這幅山水畫中,既見山水之容光,又見人物之情態。詩人佇立在古老的石磯旁,望著溪上飄流不盡的桃花瓣和漁船出神,恍惚間,他似乎把眼前的漁人當作當年曾經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問漁船』三字,逼真地表現出這種心馳神往的情態。他問得天真有趣:『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他似乎真的認爲這『隨流長』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來的,因而由桃花而聯想起進入桃源之洞。最後一句問訊漁人的話,深深表達出詩人嚮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虛構的,詩人當然也知道漁人無可奉答,他是明知故問,這也隱約地透露出詩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心情。詩到此戛然止筆,而末句提出的問題卻引起人們種種美妙的遐想。詩人的畫筆,玲瓏剔透,由遠而近,由實及虛,不斷地變換角度,展現景物;但又不作繁膩的描寫,淡淡幾筆,略露輪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像一幅寫意畫,清遠含蓄,耐人尋味。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