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68|回復: 0

[中医理论] 黄开泰:中医—把人当人的生命医学(上)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黄开泰:中医—把人当人的生命医学(上)
正确的观念是健康长寿的先导。健康长寿在自己手中,有了正确的生命观念,就会有正确的行为,才有健康长寿的希望。但正确的生命观念,来自正确的文化,正确的文化,来自自然客观的生命事实。什么是中医,首先就要从医学的实际对象——人说起。
可以肯定的是,人不是小白鼠,不是尸体,不是与人相分离的实验标本,更不是不是工厂统一生产的产品。人是活生生的、自然完整性的人,这是自然客观的生命事实,否定了人,就意味着医学不是人的医学。
自然客观的生命有36亿年了,细菌是始祖,病毒是幽灵;活生生的人有三百万了,是天地之间的人,是饮食二便、呼吸寐寤的人。活生生的人,生命是动态变化的,变化是因应协调的,既应与天。也应于地,还应于社会人事;既存在因应宇宙日月运行而形成的亘古不变的规律性,又存在因应春夏秋冬寒热温凉变化的随机性。要认识中医,要找到真中医,首先就要有这样的生命常识。
文化有两天不同的路线,一条是物质路线,追求物质利益,一条是生命路线,追求生存之和。以科学为文化背景的医学,走物质化的路线,把人的肉体形态,拿进实验室里,解剖刀分解,显微镜分析,自然客观的活生生的人不存在了,被分解为一个个细胞,一个个分子、离子。可是,在医学文化上,在治病问题上,许多人宁可把自己看成是细胞,看成分子,当成机器零件,认同尸体医学,认同形态分析。
任何生命形式,都以个体的方式存在,每一个体,都具有生命的共性,也具有它自己的个性。活生生的人生病,是因为人有生命,因为人的生命因应自然,因应社会,因应自身五藏气血,因为天、地、人事等多维联系的不确定性。多维联系的不确定性,影响生命内在的气血,失去了『阴平阳秘』,气血失和、营卫失和,疾病就会发生。
疾病的发生,是生命之应的异常,包括了形态的异常,但往往形态的异常是滞后的,大多是神先知,气先应,然后才有形之变。中医把疾病定义为『人之所苦』,即活生生的人感觉到了痛苦,有了不适,就算病了,并不是非要等到形变之后才算病。因此,西医所谓的亚健康,在中医就是病,是神已知,气已应的生命因应协调性异常的病。把亚健康当『未病』,是不懂中医,不了解中医。
中医讲阴阳,什么是阴阳?西医要求拿出来看看。阴阳和生命一样,是自其然的存在,拿不出来,无法实证。西医很高明,它将生命物质化,用细胞等肉体实在的生理病理,来说明生命活动,如此一来,生命就变成拿的出来、可以实证的东西了。要问的是,实验中拿出来的东西是生命吗?
每一种生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外在的多维联系,如天地日月,如春夏秋冬,如人事往来,如劳逸苦乐,无不影响生命;有内在的多维联系,如五藏生克,如气机升降,饮食二便之出入,呼吸寐寤之动静,无不息息相关。而且,活生生的人的多维联系有共性规律,有个性特征,
不会总一帆风顺,不都是中正平和的。这个东西是不能统一的,也是没有办法分解、分析的,男女老幼、生老病死,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性格修养、文化观念,千差万别。更何况,人的生命不是孤立的生命,与生存环境的有千丝万缕的因应联系,外在环境影响人,而这种影响,有随机性,有固有性,有害的、有益的,内在的、外在的,物质的、情感的,动态变化,难以统一。尊重这样的生命事实,才可能发展出人的医学,才可能有人性的医学,医学文化才可能具有人文精神。
不从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客观入手,没有尊重自然、尊重人的态度,科学至上、实验唯一,我们不仅不能了解中医,还会把中医当成不科学、伪科学抛弃掉。若人性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之和,人性医学追求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之和,把人当成自然完整性的人,把人的生命当成是多维联系的生命,从不用主观去规定、统一客观。
何谓自然完整性?从时间来讲,人的生命萌发于36亿年前,响应着四季寒暑、昼夜更替,从猿猴走来,经过了200万年风雨、饥寒的洗礼;从空间来讲,在天地宇宙运行的规定下进化,在社会人事影响下生活,沐浴着寒热燥湿的气候变化,感受着喜怒哀乐的人文氛围;从形态来讲,任何脏腑、器官、细胞组织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因相应、协调变化的。如此多维联系的自然完整性,是活生生的人得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
何谓多维联系?人的生命不是孤立的生命,外与天文、地理、人事相因相应,离开天地不能生存;内在五藏相互影响,彼此调节,细胞与细胞相应,器官与器官相应,分离了,活生生的人就不存在了。
自然完整性和多维联系,是理解人文精神,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理解人性医学的客观基础。人性是善之性,反映在文化就是人文,人文是人文精神的简称,是人性之善的文化成果,不是文化的同义词。有文化不一定有人文精神,如科技文化、商业文化,提倡竞争,以物质利益为本,熙熙攘攘,是野性之争的工具。人文基础上形成的医学,就是人性医学,人文是人性医学的文化条件。人文和人性医学,都以活生生的人为本,以自然生命为本,没有活生生的人的自然完整性和多维联系的文化不是人文,没有活生生的人的自然完整性和多维联系的医学不是人性医学。尊重人的自然完整性是人性医学的基本要求。
活生生的人是动态变化的人,生存在相对稳定平衡的动态环境之中。人的生存环境是动态平衡的环境,有天地日月,有生物联系,有寒热更替,有社会情态,有文化影响,这许许多多、方方面面的因素,集中到活生生的人,成就一个以『气』为联系的、以『和』为最佳状态的生命节点。                 
   (至情至正,气正神清,情生万物万物有情,情通万物,气化万物,)
大脑进化,使人发展出多种文化、技能,具备了干预天地自然、影响生存环境的巨大能力。这样的能力如果尊重人的生命客观,尊重人的生存环境,顺应自然、维护生命之和,人类就会像【黄帝内经】说的那样,『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与『万物共同沉浮于生长之门』而『无有终时』。但拥有科技文化、商业文化的我们在地球上称王称霸,以『我』为中心,凌驾于自然之上,贪婪无度追求物质享乐,体现在医学上,就是不尊重活生生的人,不尊重自然,自以为是地把人当成可以分解、分析的肉体物质,人的自然完整性消失了,多维联系也不存在了。
为活生生的人的健康长寿和可持续发展服务是所有文化的天职。人本自然,上应于日月宇宙,下应于山川地域,中应于社会环境,即凡是把人看成是自然客观的生命存在,都无法抹杀相因相应,不断协调,适应环境,维护自身存在的生命客观事实。
『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与万物沉浮生长之门』 而『无有终时』,是文化宗旨,也是文化的基本方向,如果文化的目的只在乎物质进步,在乎奢侈的生活享受,根本不管自然之和的生存环境,不考虑社会之和的生存状况,这样的文化恐怕有害。有害的文化,是生命的有害,破坏生存环境,恶化生存状况,是一种病态文化。在病态文化作用下,今天的天病了,地病了,病了的天地,导致人的健康失去了保障。在碳排放、污染的环境里,生命节点丧失了『和』的自然属性-五藏不和、气血不和、阴阳不和,疾病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治。
【多维时空的人性医学】以自然为客观,以活生生的人为基础,以健康长寿和可持续发展为标准,在思考生命的原始行为中、在文化萌发发展的客观基础上去认识医学的人性特征,在医学的临床行为中去分析医学的人性本质;立足自然完整性的活生生的人,去理解中医的气、中医的神和中医的阴阳,告诉大家中医的基本观念、逻辑思维和临床模式;告诉大家我学习和实践中医所理解的人,人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与疾病的关系,从而让大家了解中医理论内涵的生命规律。
从百多年前,『打倒孔家店』、把中医当成骗子开始,发展到了今天中医的主流,主动地异化、重建、革新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消失,文化层面中医理论本质被否定,形成了越振兴中医越衰败的局面。学识有限,其认识不一定正确,但在西化中医盛行,中医理论要被病理形态统一的情况下,这样的认识对于中医文化的自立、自强、自信也许有所裨益。
今天人们很习惯地用西方文化来评价中华传统文化,分析中医理论,西方物质化的东西成为了绝对真理,科技文化是神,说一不二,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无论东西方文化,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化本身不能作为文化评判的标准,即不能用一种精神产品的去衡量另一种精神产品,否则,阻碍人类知性走向生命真理。中西医结合就是用西医科技来结合中医,所以中医没有本质,是一个个的文字谜团,要用形态理论去认识其本质。不同文化有不同本质,不同理论有不同概念,用一种文化理论去确立另一种文化理论的本质或内涵,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荒谬,是逻辑的荒唐。
有没有检验文化的统一标准呢?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性文化的精神,不在文化的自我标榜,而在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凡有利于『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和『无有终时』的文化就是具有人文精神文化。在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扑面而来的时候(【大灭绝时代】),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文化,评判理论价值,意义极为重大。然而,今天的中医存废之争,没有人文精神,没有可持续发展,只有科技文化对中医文化的否定;今天的中西医结合,不是以活生生的人为实际对象,没有尊重人的自然完整性和多维联系,而是在显微镜逻辑(依赖仪器、有着实验规范,具有直观性清晰、看得见、摸得着、能够数值化表达等特征的逻辑,称之为显微镜逻辑,后同)之中,肉体物质为客观,用主观确定客观的方法来评判中医。
人本身自然,生存在自然,没有以人为本的人文保证,没有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文化就可能制造人道灾难,伤害健康,导致人类『未央绝灭』,正如【大灭绝时代】所说:『人类有了以形象和符号来表达世界的能力,也就有了改变世界的能力。而巧合的是,这也恰恰是毁灭世界的能力。』
人文精神的丢失,是人类『未央绝灭』的根源。【人类简史】:『虽然现在人类已经拥有许多令人赞叹的能力,但我们仍然对目标感到茫然,而且似乎也仍然总是感到不满。我们的交通工具已经从独木舟变成帆船、变成汽船、变成飞机,再变成航天飞机,但我们还是不知道该前往的目的地。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更糟糕的是,人类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不负责任。我们让自己变成了神,而唯一剩下的只有物理法则,我们也不用对任何人负责。正因如此,我们对周遭的动物和生态系统掀起一场灾难,只为了寻求自己的舒适和娱乐,但从来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
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是『和』,人的自然生存关系和,人的社会生存关系和,人的五藏生命和,人类就可持续发展。但科技成为了万能的神!走进重症监护室,我们看的是切开的气管,插满全身的管子,一根根管线从病人身上引导到各种各样的科学仪器,由科学仪器、药物主宰生死,没有亲朋好友,没有温馨情感,没有精神鼓舞和意志支持,人成为了一堆受医疗技术左右的肉。物质科技在进步,但人文在堕落,医学成为了没有人性的医学。
不仅医学的人文堕落,世界文化同样在堕落。在社会中,1986年切尔若贝利的核灾难,『9·11』垮塌的世贸大厦,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自然界,抗生素更新换代的速度,赶不上细菌耐药性的进化速度,微生态体系的稳定性越来越差,细菌以抗生素为食,……,这许许多多的困扰,都可以找到物质文化的原因,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悲哀。
科技文化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短短二百年就把人类送上了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都没有实现的飞天梦想。中华民族的先人们,观天文、明地理,抽象出包括人自身在内的自然万物的基本规律。老子、孔子等人性净化的先驱们,知道人不都是友爱、慈善、仁义的人,不都明白生命之道,许多人不知道自己在自然时空的位置,春秋割据战国纷争,无数生命倒在野性之争的兵器之下。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中华民族先人们的人性觉醒了,形成了以【道德经】、【论语】为代表的,以人的精神进化为目的,在无为中寻求『地久天长』之有为的中华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主导下,技术进步不是重要的,物资财富不是重要的,人类的精神进化才是重要的。有了人性之善的精神,人类才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自然关系,才能够『天长地久』。没有善的人文精神,人类世界就是丛林法则的世界,科技文化就沦为野性之争的帮凶,谁强谁就称王称霸。
中华民族发明了火药,没有研究火药的理化原理,火药的实用技术受到极大地限制,如鲁迅所说拿去制造鞭炮,给人事活动增添一些喜庆气氛。西方人依靠实验室,研究了火药的爆炸原理,热兵器飞速地发展起来,从此,人类的野性之争就从冷兵器上升到热兵器,发展出了核武器、生化武器,人拥有了毁天灭地的能力,人道灾难日益深重,生存困扰越来越大。
人们发展科技文化的热情不断地受到辉煌成就的鼓舞,全世界不知道有多少这样那样的奖项,引领人类野性之争,争地盘、争资源、争市场,生存环境恶化了,生存远景暗淡了。没有文化的原始人们,呼吸自然的空气,喝着天然的水,食物中没有农药化肥,物质生活简朴而自足,不存在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忧虑。在野性之争作用下,物质进步一路狂奔,财富成倍增加,牛奶、保健品摆满了家中,手机电脑人手一样,可健康的困扰反日益加深,以至于保健书籍、养生电视成为最抢手的文化产品。
人之形进化已经完成,但人之神的精神进化没有真正开始。形态进化自然,人的精神进化自然无能为力,只有靠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以物质财富为本的文化环境里,人类始终保持动物式的野性灵魂,而且野性还不断膨胀,现在凌驾于自然之上,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观念,人性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倒退了。南怀瑾认为,『以东方文化,以人文文化来讲,以古今的书籍、大家的著作思想作比较,就觉得人文在堕落、在腐化。所以我们中国人动辄称道上古如何,因为越到后来,人越堕落、越腐化,历史并没有进步而是在退化。但单以物质文明来说,时代真的又在进步,所以说时代历史到底是在进步或退步,这是很难讲,很难定的问题。』
过去煤油灯下读书,一个学校戴眼镜的娃娃寥寥无几,今天灯火通明的电灯下,眼镜比比皆是;数十年前,稀饭可以将没有母乳的婴儿养大,现在吃着多样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少儿们营养不良反而是需要社会关注的问题。由于人性的缺失,人们不是更幸福、更健康了,而是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破坏了自然环境,伤害了人的因应协调性。今天的人,失去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防病能力,禽流感、寨卡病毒、超级耐药结核菌等,随便哪一种,都会使全世界陷入恐慌之中。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