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97|回復: 1

以老解老读《老子》第六章

[複製鏈接]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1-1-20 18: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6.第六章

【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解读〗

6.1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对于“谷神不死”解释是一般有三种:

(1)谷,山谷;神,一种渺茫恍惚无形之物。谷神即指空虚无形而变化莫测、永恒不灭的“道”。如王弼云:“谷中央无谷也。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 宋朝的司马光则在其《道德真经论》中云“中虚故曰谷,不测故曰神,天地有穷而道无穷,故曰不死。”

(2)谷,通“ 穀 ”,义为生养。谷神谓生养之神,亦即“道”。如高亨云:“道能生天地养万物,故曰谷神。不死言其长在也。”

(3)谷,通“ 穀 ”,义为保养。神,指五脏神。如河上公云“人能养神则不死,神谓五藏之神也。”

因为《老子》中亦有“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的说法(见第三十九章),所以第(1)解释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玄牝的本义就是母兽,因为“玄”在第一章就解释过,其本义就是生殖、繁衍之意,所以“玄牝”的说法带有某种基于女性的生殖崇拜的意味,由于原始的动物图腾观念有存在,所以仍然言之以“玄牝”,以显示其敬奉。老子开篇即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见其并不突出“父”。其原因有三:

其一、老子之时,虽然已经进入了父系社会,但是母氏社会的余韵犹存。这一点通过周朝始祖后稷的传说就能反映出来。据说:

姜嫄郊祀践巨人足,感而有孕,居期生子,以为不祥,弃子隘巷,马牛避而不踩,欲徙置丛林之中,适逢山森人众,又迁弃沟渠冻冰之上,飞鸟咸集,遮之以翼。姜嫄觉有神呵护,遂收养之。因初时欲弃之,故名曰“弃”。弃为小儿时,戏耍就爱植树木,种麻菽,已而树木茂盛、麻菽丰美。及步入成人,遂酷好农耕。他有相地之宜,种植五谷,成果丰硕,农人纷纷效法,影响很大。帝尧知道后,即封他为农师。弃“教民稼穑”,天下尽得其利,弃之于民,功莫大焉,帝舜封弃于邰,赐号曰:“后稷”。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别姓姬氏。”其后子孙繁衍,逐渐强大,是为周。

即使有后稷之母姜嫄是帝喾元妃的说法,但是很显然,后稷并不是帝喾的儿子。后稷这个传说反映了母系氏族时期儿子知母不知父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当然不限于姜嫄一例,中国的姓氏起源,都类似。《白虎通•姓名篇》说:“禹姓姒氏,祖以薏生;殷姓子(好)氏,祖以玄鸟子生也;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迹生也。”这可说是母系氏族残余的最好证明。

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决非一朝一夕。在这个过程中女性虽然不再继续担当部落、部落联盟的首领,也只是在政治领域让出了权力而已。女性在社会地位上仍然保持着一定的优势,由于当时婚姻制度,民知其母,而不知父,所以当时的氏族内部实际上仍然以女方为谱系。子女属于母亲的氏族,以母亲的姓氏为姓氏;男大当嫁,女大当娶。所以,中国的百家姓中,凡是带有“女”字旁的姓是最古老的姓。如:姜、嬴、姬等都是。同时楚国作为后起的蛮夷之地,其古风更加明显,所以这种母氏社会的烙印也更加深厚。

其二、老子尚阴、贵柔、重生,所以倾向于基于女性的生殖崇拜的观念。按照儒家的观念,男为阳,女为阴,且男尊女卑。但是老子对更加重视阴,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故而使用“玄牝”一说,对其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其三、更为基本的原因是只有雌性物种方能进行生育,这是显而易见的,老子通过对生命繁殖规律的认识,认为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加以发挥,构造自己的学说,有利于阐发自身对于“道”的认识。由于雄性物种并不怀胎生育,《老子》如果以雄性为主体来构造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地万物创生规律,自然就难以成说。而以雌性为主体,则往往是恰似水到渠成。比方说,女子怀胎,既可能是男胎,也可能是女胎。男胎则为阳,女胎则为阴。男子和女人成人则继续繁衍多个后代,继而子子孙孙延绵不绝,且差异越来越明显。这个现象恰恰印证了老子对于道的描述。当然与其说印证了老子的思想,不如说,老子就是通过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形成了自身独有关于“道”的认识。,这也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体现

所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就是道之成物,生生不息,延绵不已,所以称之为生育之母。

 樓主|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1-1-21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6.2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在这里实际上借用了原始女阴崇拜的说法。也就是说生育之母是天地创生的根源。天地按照阴阳区分,也正是一阴一阳。天地而互参,继而化育万物,且无休无止。所以老子说“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诚如第三十二章所言:“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孔子亦云:“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实际上也是持有同样的逻辑。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