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六回 許優待全院集議 允退位民國造成 之二

民國演義作者:蔡東藩發布:福哥

2020-6-16 04:20

及看到第八款,沒有一人贊成,議決作廢。看官!你道原稿第八款,是寫着什麼?乃是:

第八款,大清皇帝有大典禮,國民得以稱慶。

依情理上論來,清帝已經退位,中國人民,不服清帝管轄,所有清室典禮,與國民何涉?應該將此款刪去。到了第九款,大眾又抗論起來,但見原稿上寫着:

第九款,禁衛軍名額俸餉,仍如其舊。

原來禁衛軍是保護清宮,因有此制。清帝退位後,須移居頤和園,禁衛軍理應裁去。但從前這班軍人,靠着軍餉過活,此時遽議裁汰,恐他游騎無歸,轉成寇盜。當經各議員裁酌,改為:『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統計甲種九款,改為八款,下文是:

關於皇族待遇之條件。

第一款,王公世爵,概仍其舊,並得傳襲。其襲封時,仍用大清皇帝冊寶,凡大清皇帝贈封爵位,亦用大清皇帝冊寶。

大眾議決,皇族的皇字,改作『清』字。條文中只用首二語,以下盡行刪去。第二款云:

第二款,皇族對於國家之公權,與國民同等。

這條經大眾增改,定為:『清皇族對於中華民國國家之公權及其私權,與國民同等。』

再看下文第三四款。

第三款,皇族私產,一體保護。

第四款,皇族免兵役之義務。

這兩條不加刪改,惟於皇族上各加一『清』字。統計乙種共四款,下文為丙種條件,共計七款,原文云:

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

與漢人平等;保護其原有之私產;王公世襲,概存其舊;王公中有生計過艱者,應設法撥給官產,作為世業,以資補助;先籌八旗生計,於未籌定之前,八旗官兵俸餉,仍舊支放;從前營業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縣聽其自由入籍;滿、蒙、回、藏原有之宗教,聽其信仰自由。

七款均不必更改,但就第四款中刪一『應』字,第五款中,改『官兵』為『官弁』。條件已終,全體議決,再由主稿員依次謄正。惟末文尚有結尾數語,又由各議員修正通過,原文為:『以上條件,列於正式公文,照會各國,或電達駐荷華使,知會海牙萬國平和會存案。』

改正為:『以上條件,除丙款各條另行宣布外,余均列於正式公文,由中華民國政府,照會各國駐北京公使。』

全文俱已繕清,即咨照臨時政府,轉交伍代表電達北京。袁總理瞧閱一周,便呈入隆裕太后。隆裕後又召見各近支王公及各國務大臣,諮詢優待條件事宜。應召的人,很是寥寥,惟醇王載灃等到來。會議多時,或謂:『皇室經費,必須四百萬兩,分文不能短少。』

這是奪利。

或謂:『皇帝尊號相承不替數字,定須增入。』

這是爭名。

或謂:『各種條件,統應增損。』

惱動了隆裕太后,不覺唏噓道:『大事已去,只爭了一些小節,亦屬無益。咳!我列祖列宗創造經營,得了中國一統江山,煞是艱苦,不意傳到我輩子孫,無材無力,輕輕的讓與別人,教我如何對得住先人呢?』

說畢,哽咽不已,載灃等亦愧悔交集,各帶慘容。始終以一哭了之。隆裕後又道:『慶親王到哪裡去了?為何此時尚不見來?』

正憶念間,忽見老慶傴僂趨入,臉上尚帶煙容。想是大吸阿芙蓉膏,因此來遲。當由隆裕後與他商議,老慶細閱優待條件,亦沒甚異議,不過於相承不替一語,亦主張加入。隆裕後乃轉囑袁總理,令他致電南京政府,爭此四字。怎奈南方回電,堅不承認。袁總理入宮面復,請太后自行定奪。隆裕後道:『為這四字,決裂和議,倘或宗廟震驚,生靈塗炭,不更令我增罪嗎?依他便了。』

這卻是仁人之言。

袁總理道:『且再與近支王公熟商。』

隆裕後不待說畢,便道:『他們多半不在京師,就是留着,也是不中用的人物,你不妨作主辦理,日後必無異言。』

袁總理唯唯退出,即欲擬旨,只因遜位的『遜』字,有礙清帝體面,且會議時候,皇族中亦有異論,乃酌改一『辭』字,與南方電議允洽,敦請老袁出山,總算爭得此一字。便草定懿旨三道,呈入宮中,請隆裕太后及宣統帝蓋用御寶。宣統帝不識不知,當然由太后作主,含淚鈐印,統共蓋訖,就於清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中華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頒布天下。諭云:

朕欽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各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組織臨時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內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還有兩道諭旨,一道是頒布優待條件,一道是飭文武官吏,各循職守,毋生異論。是日北京遍懸五色旗,民國南北統一,二百六十八年的清室,已成過去的歷史。臨時大總統孫文,復提出最後的協議五條,交伍代表轉達北京,條款列着:

清帝退位,由袁同時咨照駐京各國公使,請轉知民國政府,現在清帝已經退位,或轉飭旅滬領事轉達亦可。

同時袁須宣布政見,絕對贊同共和主義。

文接到外交團或領事團通知清帝布告後,即行辭職。

由參議院舉袁為臨時總統。

袁被舉為臨時總統後,誓守參議院所定之憲法,乃能授受事權。

伍代表即日發電,由袁世凱接着,已是滿意,自然沒有意外的爭執了。小子有詩詠道:

帝運告終清祚覆,中華一統共和成。

如何尚逐中原鹿,攫得全權始撤兵?

欲知老袁答覆的電文,且從下回接閱。


【後評】

此回為化板為活文字,優待清室等條件,已見【清史演義】,而此書亦萬不能不錄。經作者一番熔化,覺得各條文字,煞費磋磨;且於清室提出原稿,亦曾載及,愈見當時改正,不可謂非參議員之功。至敘及臨時政府,與參議院之關係,是為南京組織政府三月內之舉動,亦可留作一段話柄,固非漫無抉擇,隨筆鋪敘已也。後文述及隆裕後蓋印,以及孫總統提出協議,無非為老袁屬筆,總結一詩,具見大意。皮裡陽秋,可於此書證之。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